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三

时间:2020-10-12 17:15:06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三)

  

提要  本文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志,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对晚清时期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本文认为,华北各州县集市数量参差不一,甚至差距很大,集市数与州县人口数、村庄数及土地面积的关系,亦无有规则的比率。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則二三村,甚至一村。本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乡村市场和结构的、公式提出了质疑。

 

 

三、直隶青县、深州的集市空间构成

 

前文主要依据晚清华北的若干方志资料,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不同地区、不同州县集市数量的悬殊及其与人口、地域、的某些联系。虽然所显示的情况比单纯的“平均数”已较为具体化,但在一个州县范围内,集市、村镇、人口的关系仍然是平均数,而不能提供集市的个性。对集市与村庄、人口的数量关系和集市所在村与赶集村庄的人口、地亩、物产、水利、学塾、度量衡等事项有具体的记录可供研究,如日本收藏的中国晚清时期3种“村图”所显示者,实所罕见。我于1987年在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获见上文已述及的《探州村图》和《青县村图》两种共800余村的资料。①这两种村图以及因收藏于私人我未获见的《正定村图》残卷,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所得,日本学者对之已有不少研究;由于四五十年代后中日关系之隔绝,我可能是中国学者中首先见到这两种材料者②。但我不能读通日文著作,除从转知一些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外,只有依靠日文著作的中文译本和友人帮助。这3种村图的编纂时间,应在光绪初年。据百濑弘研究,3种村图都是李鸿章同治十年(1871)任直隶总督后为修《畿辅通志》令所属州县提供资料而形成的,《青县村图》应编纂于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之间。《深州村图》大致亦应编纂于同时。

 

从这两种村图所记的集市,可以具体得知州县集市的数目和分布情况及每集赶集村数的参差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7年我见到的深州村图,只284村的资料。2002年请汪婉女士在东京制作遗漏的一路百余村资料,并蒙她赠给。

  我在1998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一书中对前两种村图有所介绍。

 

青县在清初合并兴济县后,面积约1319平方公里,光绪初年有435村镇,有集市8处。深州本境面积1236平方公里,尚略小于青县,光绪初年约580村镇,集市则至少50处。

 

青县的土质和当时人口、物产都逊于深州,“邑境东斥囟而北洼下,西南两面亦多枯河旧淀,鲜沃饶可恃之田……土产谷麦之属,仅足赡养本地,行销境外者殊少。”①青县东境约占全县1/4面积的土地无集市。青县在康熙时期分为9镇1店,嘉庆以后至民国,都分为12镇,但青县的镇,如同上述丰润县的镇,只是地理的通名,是一种区划,并非市镇之镇;它东境的南庄镇所属18村、黄洼镇25村和大兴镇25村,本镇都无集市,半数以上村去邻镇赶集;东北西三面共有68村即全县约16%的村庄去相邻的县赶集,这一概况可从本文“青县集市分布图”(图2)获得印象。而深州村图所示的414村中,有集市46处,414村中明确标出去外县邻村赶集的不足10村。这意味着深州的经济和集市较青县发达。

 

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青县与深州有较大的差异。以村庄数计,青县8集中有3个大集:县城集,赶集村98,集市圈南北的远点约20公里,东西的远点约18公里,围绕县城而略成椭圆形;兴济镇集,赶集村91。集市圈东西远点约22公里,南北远点约24公里,略呈菱形;县南境的杜林镇,赶集者58村,居第三,集市圈东西远点约10公里,南北远点约12公里,略呈圆形。中等的3集,集市圈各有20余或30余村;最小的两集,各数村,本身还去赶杜林集。深州则多较大集市,但最大集市的赶集村庄数也不如青县多。深州州城在城集,因村图缺东北路资料,其集市圈资料有残缺,难以确切描绘;仅就西南、西北、东南三路资料,州城集不完整的集市圈有26街村,加上东北路的赶集村,估计不会超过36村。深州的集市圈达到30村左右和以上的,只有护驾池、陈二庄、东魏家桥、王家井、前磨头,加上估计中的州城等6集,在确知的46集中只约占13%。其他40集中,八九村、10余村者7集,4—6村者7集,其余都在3村以下;只1村而自为集市者,从村图看,就有14村。

 

    以下首先考察青县的情况。青县在康熙以至光绪前期,集市数变化不大。康熙时连在城集共7处,嘉庆时仍7处,只个别集址有变化。至编成村图的光绪前期,集址续有个别变化,集市8处,其大小有很大等差。

 

    前已提及,青县的在城集有周围98村来赶集。许多州县的在城集大都有共同点,这就是集市在城内四街及关厢轮设,而青县略有不同。青县县城南、西、北三面俱无民居,街市尽在东门外,通称城关六街,有城里、西街、南街、中街、北街及河东李家镇。村图记县城集旬4集,集期为二、五、七、十。据民国《青县志》卷1“集市表”,城内及东关西北南中四街均二、七大集,南街与文昌阁有五、十小集;集市的权量为每斗卫20升,秤16两,尺10寸。村图记县城600户,4014口。村图对青县县城铺户并无统计,这几处街市有多少固定商铺,无资料可查,只记县城有“客店"10座,其中车店4,人店6。城中的在籍官员和举贡生监却不少,计有现任知州、知县、部的郎中、主事及候选的八九品官,共15人;又有举人、贡生、文秀才、武秀才共59人,这些官员和有功名者每户人口平均以10名计,它们的家庭就会有七八百人。城内还有18座乡塾,学生多则10余名,少则一二名,加起来师生有百数十名,还有22座寺庙中的若干僧尼道。他们是集市上的消费者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国《青县志》卷11,“故实志”。

 

 

 

 

赴县城赶集的98村中,百户以上较大村庄有9,其他89村均是数十户的村落,其中20户及以下的小村17。整个集市圈99村镇共5789户,31269人;从村图所记载的赶集村庄的地理分布,估计其市场圈面积在250平方公里以上。这样大的集市圈(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县)和那么多人口的乡村市场,是不多见的。上文提到的栾城县,一县只3处集市,8万余人,平均每集市也不到3万人。深州的富裕度大于青县,而它的州城集,据现存西南、西北、东南三路资料,去州城集赶集者共26街村,16441人;加上所缺的东北路百余村中去州城赶集的估计数字,不会超过25000人,不及青县在城集集市圈的人数。青县在城集人数也大大超过直隶、山东集市的平均数:据罗兹曼研究统计,山东、直隶省以府为单位的集市平均人口在6000—22000人之间,光绪时期青县所从属的天津府集市平均人口为18000人①,均不及青县在城集人数。加藤繁研究华北华南7省61县的集市平均人口,其中直隶、山东两省州县的集市,无超出青县在城集者,只河南宜阳县光绪年间4集每集平均41581人和山西汾阳县咸丰年间11集每集平均39594人多于青县县城集。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Gilbert Rozman,Population and Marketing Settlements in Ch’ing China,pp.105,112。

  加藤繁:《清代村镇定期市》,《中国经济史考证》第3卷,第69页。

 

青县在城集集市圈的人口占全县148229人的21%,集市圈内99村镇的土地数,民田141000余亩,约占全县民田的19%;旗地31000余亩,约占全县旗地的33%。民地的比率不及平均数而旗地则超过较多,但旗地须缴付的租赋较民田多数倍甚至10倍,所以县城集集市圈内的居民在土地享有方面并无优势。集市圈内99村镇中,除县城有10家客店已见前述外,东、北、南三面还有9个村庄有客店13家,其中县城东12里的罗家店有客店5家,西南12里的大盘古村有客店3家,北偏西约20里的王家镇有客店1家,东南、西南和北面以及贴近城东一二里处都有村庄开设客店。客店既提供过往行人住宿又提供货物存放场地,往往是较便利和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标志。大盘古村和王镇店,人民国后都成为独立的集市。①

 

以下试绘青县在城集的集市圈村庄图,并分别标示各村落的大小和客店数,以见一个比较大的集市人文地理之一斑(图3)。

 

青县另一大集是兴济镇集。兴济镇原是兴济县治所所在地,顺治末年兴济县归并青县,成为青县一镇。兴济镇位于县城东南30里,本镇人口数超过青县县城,有861户,4468人,客店9座,一、六有集,权量为每斗卫20升,秤16两,尺10寸,与在城集同。连本镇,集市圈共92村镇,兴济镇位于县境中间略偏东。92村镇共6788户,35475人,超过县城集集市圈。集市圈内,除本镇,还有百户以上较大村庄13处;周围10村有客店12座,也约略与县城相当或稍超过。土地状况则较优于县城集市圈:民田共312297亩,旗地17049亩。民田约占全县民田43%,人均8.8亩,较全县人均民田4.93亩高出78.6%,而旗地人均仅0.48亩,为全县人均旗地0.69亩的69.6%。这意味着兴济镇集市圈内居民比较丰裕,集市的商业活动有较好的基础。晚清时期兴济集的活动已难以具体得知,民国《青县志》记兴济集的情况说:“粮石、牲畜、菜蔬、鱼肉、鸡鸭、柴草、木植、杂货等日用品无不具备;秋间上市粮石车辆动达数千,为卫河上下游集市所仅见。”于此稍可推知数十年前情况之一斑。

 

青县第三大集市是杜林镇集。杜林镇亦是青县第三大镇,驻有巡检,位于县城南偏西约60里,与兴济、县城略似扁三角形。县城与杜林在三角南北两端,兴济在三角之尖顶。本镇207户,793人,二、七有集,权量每卫11升,秤16两,尺10寸,有客店5。集市圈共59村镇,21700人,其中的钱海庄、山呼庄两村又各自有集。杜林镇集市圈内有百户以上村庄10处,镇东北及西南有两村各有客店,其中之一即山呼庄的客店,另一处是37户的小村而有一家客店。圈内59村镇共民田49524亩,约占全县民田之6.8%,人均2.28亩,仅为全县平均4.93亩的46.2%;旗地约占全县14%,人均0.66亩,也略少于全县人均0.69亩。青县村图载一些村庄有清真寺。近年编的《青县地名资料》指出青县有不少回民。

___________________

  民国《青县志》卷1,“舆地志”。

 

日本学者中村哲夫青县村图指出青县一些无庙村中有不少回民,认为村图中记的马、戴、回等是回民的姓。①杜林集市圈土地不足,而织布手和畜牧牛羊应不少,集市“粮石、牲畜、菜蔬、果品、棉花用品俱有,土产棉布尤为特色,回民售牛羊肉者颇众”②。

 

青县的另3个集市在木门店、新集镇和流河镇。木门店原称木门镇,康熙《青县志》称“旧有集,今废”。嘉庆《青县志》称木门店,三、八有集,但“易镇为店,面目已非,烟户亦甚寥寥”。村图记木门店62户,543人,有客店3,三、八有集,其权量制为每斗卫11升,秤16两,尺10寸。集市圈共33村,1935户,11494人。木门店南六七里的戴家庄201户,1245人,有客店2,是集市圈内最大村庄;另一大村西蒿坡村115户,577人,在木门店西北约12里,有客店2;又一村刘吴召村91户,585人,在木门店西南约5里,亦有客店1。木门店在上原是镇,是镇址所在,又地理居中,其人口颇少于以上数村,但仍能为集址之所在。集市圈33村共民田40489亩,人均3.52亩,少于全县平均数;旗地10712亩,人均0.93亩,大于平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中村哲夫:《近代史研究序说》,东京,文化社1984年版.第65—67页。

  民国《青县志》卷1,“舆地志”。

 

新集镇本镇61户,347人,有客店2座,四、九有集,权量每斗卫11.5升,集市圈共36村,1736户,9252人。圈内大流津村是惟一的百户以上村,位于新集本镇东北约5里,有客店1;新集西偏南约10里的大曲头村,92户,亦有1客店。集市圈共有民田29532亩,人均3.19亩,少于全县平均数,旗地16066亩,人均1.74亩,大于全县平均数0.69亩1倍多。

 

流河镇集是青县县城以北地区惟一的集市。流河本镇165户,1069人,有1客店,三、八有集,每斗卫10.5升。集市圈共26村,1410户,7949人。圈内北孙庄145户;相邻的马厂镇本镇,113户,一在流河西北,一在流河东南,为集市圈内最大村落。26村共有民田46968亩,人均5.91亩,旗地9703亩,人均1.22亩,都超过全县平均数。

 

除以上较大集市外,杜林集市圈内还有两处规模小的集市。杜林镇所属的山呼庄村,有306户,1617口,是青县除县城和兴济镇以外户口最多的村,五、十有集,有客店3处,周围5村来赶集;这5村中4村有百户以上,其中1村达284户,在青县都算是大村。集市圈共户1041,口5652,面积估计不逾15平方公里。权量是每斗卫11升,秤16两,尺10寸,与杜林镇集同。6村纳赋民田共9791亩,租种旗地2320亩,以人口平均,两者都低于青县人均数。土地不足,人口较密,而其他人文条件则较好,如各村有清河、滹沱河经过,夏秋有水。山呼庄有文生员3人,武生员2人;集市圈内284户的南小营村有举人2名,前任知县1名;110户的李三桥村有贡生1,文武生员各1;160户的王龙庄有文生员2,武生员3。山呼庄本身要去赶十几里外杜林镇的二、七集,但它自身有条件成立一个五、十集,而且村图显示,赶山呼庄集的.5个村并不另去其他集市,可说明山呼庄集能满足它们的日常需要。

 

在山呼庄村北数里之遥的钱海庄集,情况相似。钱海庄,208户,1052人,一、六有集,但无客店。钱海庄去10里外的杜林镇赶二、七集,但它本身的一、六集吸引了周围7村,它们距钱海庄各二三里,其中两村距五七里稍远。7村中有一大村,有295户,1251口;又有两村各百余户,整个市场圈共有998户,5359人。钱海庄集的权量制度也是每斗卫11升,秤16两,尺10寸。它的集市圈的自然人文条件与山呼庄集相似:钱海庄有3名前任和候选的低级官员,5名贡生和文生员;在村图的“在籍官员”、“举贡生员”、“耆老”和“节孝”栏目15人中,钱姓9人,朱姓5人,钱、朱似为村中大姓。集市圈中295户的回褚村,“举贡生员”、“耆老”、“穷民”、“乡塾”塾师9人名单中,回姓7人;村中庙宇只一清真寺,无佛道寺庙,可知此村是回民村。钱海庄集8村共有民地4803亩,人均仅0.9亩,旗地6811亩,人均1.27亩,较山呼庄更少(图4)。

 

青县西南境的崇仙村,村图不载有集,但有客店一处,而邻近的杨家楼村、半截河村、野兀屯村都记一、六去崇仙赶集。崇仙原是青县大镇,康熙时为青县10镇店之一,一、六有集;至嘉庆朝,崇仙镇已由青县与河间县、献县分辖,青县仅得十之二三。嘉庆志记青县7集中无崇仙。我推测村图所记杨家楼等去崇仙赶集,应是指去河间县或献县所属的崇仙,故未将崇仙计人青县的集市数内。

 

    深州本境的集市数在光绪以前的200年中相对无大变化。明万历年旧志记有15处集市,康熙志记18处,至道光《深州志》所记为16处,数目与集址只略有变化和增减。但光绪前

 

 

期所制的村图中,西南路、西北路和东南路484村的资料却显示有46处集市①,外加所缺的东北路集市资料,应共有集市50处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现存村图资料的字面看,有47个有集村;其中包括州西南境的大呼家庄——州西南的种家湾村、辛兴庄等村图的“集市”栏都写“每四、九日赶大呼家庄集”。但深州的大呼家庄村图显示,它是27户的小村,逢五、十赶陈家口集;本文认为有集的大呼家庄应是附近数里衡水县的大呼家庄,而非深州的大呼家庄。由此确定深州村图中的有集村为46处。

 

深州集市数多,而其集市圈构成却不似青县那样大、中、小分明。以下将深州集市依村图所示的方位逐一摘要列表(东北路缺),然后酌做论述。为便于后文举述对照,表中集市村镇之名前,都依次加阿拉伯数字。

 

 

说明:表中集市圈土地亩数,均为纳赋民田(深州无旗地),亩以下均四舍五入。

*  照抄村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深州集市的构成有很大的差异。较大的集市,除处于中心地位的州城集的集市圈约有36村左右外,西南路4东魏家桥包含40余村,10000余人,集市圈内纳赋土地面积有50000余亩,客店10家。5王章市亦13村,8000余人,30000余亩。西北路16处集市中,大集较少,只41唐凤、38穆村两处具备规模:唐风共16村,集圈内民田30000余亩;穆村集8村,集圈内民田10000余亩。东南路则有25陈二庄集42村,26前磨头集35村,24护驾池集29村,21榆科集19村,22南堤上集14村,18西阳台集12村等,从集市圈的村庄数、土地数和人口数,均堪称为较大集市。

 

这些较大集市的交易品种以及贸易量等情况,都无记载。但从村图中一些简注可稍知消息。如工8西阳台村图于“集市”栏写:“每逢一六日集。粮市、菜市、牛马市、猪市。”这是一个交易品种包括牲畜的集市。《盐山县志》以有牲畜和木植交易者为大集,今之学者有以为牲畜市是大集的一个标志,可知西阳台是较重要繁荣的大集。西阳台村图的“权量”栏写:“粗粮斗23管,油粮斗26管,麦子斗25管,秤每斤16两,柴草秤20两”,从中亦有助于了解交易品种及权量等差。19西景萌村“集市”注有“柴粮菜蔬”,41唐风村图“权量”栏写:“粮斗30管……布尺加6寸”。21榆科集市列出粗粮与芝麻每斗若干管的区别,都可看出这些集市必有较大量的这类物品的交易。4东魏家桥集市列出柴草山药秤每斤20两,36邵甫集市列出柴草棉花秤20两,32郭家庄列出棉花秤20两。都显示出这些集市有棉花等类物品较大量交易。柴草、棉花都是轻泡物品,故以20两作为一斤。“山药”一物,有日本学者误解为“药材”,以为“山药”是贵重的商品,因而以为“山药市”与棉花市、牲畜市一样,是一种有特色的重要市集。但药材应非轻泡之物,也非如柴草之类比较不珍贵;药材而需以20两作1斤是不大可能的。据民国《涿州志》第1编卷2“植物”:薯蓣,即山药;其第8编“三坡志·物产”:山药,即马铃薯。上世纪50年代我在河北定县生活一年,当地人称红薯白薯为“山药”,以四五斤鲜薯作为1斤粮食。这种比较低廉的粗粮在集市上以20两作为1斤,就较能理解。故村图上所说的“山药”应是薯类作物。

 

深州集市构成参差复杂的表现之一是,一村集和二、三、四村集竟占了46处集市之多数。这些一二村、三四村集市,是过去少予注意和研究的。①

 

为了对一村集、二村集等的资料引起理解,这里简单介绍“村图”。青县、深州以及我末目验的正定三州县的村图,大致每村两页,除有一村的略图外,文字资料分10余栏、20余栏,详略不等,栏目刻印,墨书填写。其直接有关集市者,有“集市”、“权量”两栏,间接有关者,有“户口”、“客店”及“庙会”、“禾稼”、“桑麻”等栏。凡本村有集市,“集市”栏就填写何日有集,如西南路东魏家桥村村图“集市”栏写:“每逢四、九集期”,“权量”栏写“每斗23管,布尺加七寸……”等。赵家庄村图“集市”栏写“逢四、九赶魏家桥集”,“权量”栏写“与魏家桥同”。根据这些内容和填写方式,可以判断某集市有多少村和哪些村赶集。从这样格式的资料并关于“权量”的记载,就可以比较确定地知道有若干一村集、二村集等的存在,这对于集市圈的研究,应该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情况。

 

当然,从深州村图中所见的一村集、二村集等,其中少数位处边境者,由于邻县资料缺乏,尚难完全肯定确是一二村集。如17孤城村,从村图看是一村集,但它与束鹿县相邻,光绪《束鹿县志》的集市资料欠详尽,难以确定是否有束鹿县的村庄到孤城村赶集。又如12杜科村,村图所示是一村集,它实行每斗26管之制,与比较相近的13王家井集每斗25管不同,但杜科村西和西北与束鹿县的前杜科村、后杜科村相连,西南与束鹿县之曹家园隔3里,不能排除有束鹿县村庄来赶集的可能。又如6大染庄,村图所记是一村集,但大染庄西和西北与束鹿县之小染庄、沙河村都只距1里,北距束鹿县的村庄也只4里,可能会有束鹿县村庄前去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藤繁《清朝村镇的定期市》早已显示集市的赶集村数量悬殊,多至51村,少至3村4村。但未引起注意。

 

上表一村集中的34西八弓和35东八弓,村图各记它们有二、七小集,又各记权量为每斗25管等。从记事的方式可理解为各有二、七小集,但两村密接,相距不到1里,或许一村有二、七小集、另一村赶此小集而村图的书写文字欠明晰。

 

除此以外,绝大多数一、二、三村集的存在,如2西辛庄、8焦庄、11二官庄、16狼窝、31普乐村、39西午村、40北午村等为一村集,3清辉头、7太古庄、37和乐寺等为二村集,等等,从资料上看是无疑问的。这些集市的人口、地亩、物产都相应较小较少,集市怎样运作,也许有待于实地的调查才可能了解(图5)。

 

深州村图中的集市构成,包括这些一、二、三村集的构成规则,也有值得注意之处。39西午村和40北午村,是100余户、200余户的大村,相距5里,而各为一村集。与北午村相距仅1里的小田家庄,不去北午村赶集而去相距5里的郭家庄赶集;32郭家庄为4村集,有相距5里的小田家庄来赶集,同样相距5里的西午村却自为一集。31普乐村,距郭家庄仅1里,距州城也只8里,却自成一小集,有自己的权量;一个有自己权量的小集33兵曹村,东南至普乐村也只3里。这三五里距离之间,有集市3处,各有不同的权量。从地理来看,它们都在州城集的吸附范围内,但它们各有独立集市,只是可能以州城集为上一级集市。这样的型态,与青县的在城集直接有大量村庄前去赶集不同——在深州,它们各自形成了有等差的较小市场。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三)】相关文章:

1.青年创业集市活动计划

2.集市义诊三下乡实践报告

3.集市义诊三下乡的实践报告

4.欧洲旅游最美的18个圣诞集市

5.辛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信息

6.泰国旅游不得不去的8大集市

7.2017年辛集市事业单位考试报名须知

8.2017年辛集市事业单位考试报名公告

9.华北地区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