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域地区沟域经济发展的论文

时间:2022-12-02 07:51:01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沟域地区沟域经济发展的论文

  一、沟域及沟域经济的内涵、特征与模式

沟域地区沟域经济发展的论文

  1、沟域及沟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1沟域是可度量的相对封闭区域。依据沟域长度、沟域宽度、沟域面积、沟域形状、沟域高差、沟域方向等指标可以量化沟域的发育形态。沟域作为一个可度量的相对封闭区域,沟域的生态承载力、旅游的承载力等经济空间开发限制指标亦具有可量化性。此外,沟域作为一个可度量的经济主体,通过沟域的GDP、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衡量整个沟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从而制定优化、协调的发展规划更加可行。

  1.2沟域内人类经济活动强度和范围受自然条件制约。山区沟域内路网河道的分布、沟域地形、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了人类行为活动。同一条沟域内,上游地区海拔较高,气温差异大,农业产业开发较困难;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洪涝灾害频发;中游地区气候、土壤、水环境等条件最优越,并且具有向沟域其他区域或其他沟域的辐射能力。因此,沟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沟谷和沟边,分布在以主路轴的平坦条带状区域上,并以此为基础向两侧坡面扩展且受地形限制而强度逐渐减弱。基于沟域这一特性,沟域经济的开发应因地制宜。

  1.3沟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基于沟域内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洁净空气、优质的水资源、交通道路等具有跨行政区域的不可分割性,因此,购于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对于公共物品,市场“无形的手”的资源配置是无效或者低效的,需要政府发挥“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沟域内共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4沟域经济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沟域内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所谓沟域经济的正外部性是指沟域内生态治理和碳汇经济发展,改善了区域生态和保护城市环境,享受优质环境的人们无须为此支付费用;所谓沟域经济的负外部性是指沟域资源(矿藏、景观)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水体污染等,影响到下游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增加了社会边际成本。由于沟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沟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治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克服负外部性,发挥正外部性,实现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协调的发展。

  2、沟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2.1文化创意先导模式。通过创新思维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2特色产业主导模式。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

  2.3龙头景区带动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域。

  2.4自然风光旅游模式。依托现有自然景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并带动特色林果业、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

  2.5民俗文化展示模式。依托传统民居、宗教寺庙、革命遗址等人文景观,重点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并带动特色林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

  二、西藏地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西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西南边缘,当地居民依山沟而居,山沟顶部地带多为高寒草地,不适宜农耕,仅作放牧用;山沟中部地带,有高山草场和部分耕地,形成小规模的半农半牧区。西藏地区沟域经济伴随时间的流逝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严重的制约性:首先,西藏地区沟域格局推动传统经济发展。西藏地区山沟相对较封闭,每条山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居民据地力而耕种,逐水草而放牧,资源禀赋决定生产布局,土地承载力决定生产规模。生产的进行主要依靠山沟内纵向的劳动力交流和物物交换得以实现,因此,在生产环节上,当地生产者尊崇自然法则安排生产,做到生产与自然的均衡。在消费环节上,消费偏好受资源和环境约束,消费水平受资源的承载力约束并与其基本保持均衡。其次,高山深沟阻断了人、物和信息的横向交流。尽管西藏地区山沟的封闭正在被快速打破,道路与通讯的建设将条条山沟与产业发达、信息集中的中心城镇横向相连,但沟域中居民依然缺乏走出山沟去参与外面经济活动的能力。长期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经济的状态中,沟域中居民丧失了与恶劣环境抗争的能力,也缺乏相应的抗争愿望,因此,当地居民形成了“靠天而生”的生活理念。最后,沟域农牧业效率低下。沟域中耕地草地分布区海拔高、气候条件差、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导致自然环境和交通状况等较好的草地放牧利用过度,生态功能劣变,而偏远山区草地利用不充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牲畜存栏时间和消耗的饲草多,饲草、料转化率低,产出少,经济收益低。

  三、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1、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先行,发展绿色产业。例如北京市怀柔区雁栖“不夜谷”,2008年接待游客113万人次,旅游收入1136亿元,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

  2、实行“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产业发展布局。例如北京市昌平区以兴寿镇麦辛路为主线,形成带动5个乡镇发展草莓产业的区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4500亩,农民纯收入较以前有较大程度提升。

  3、倡导“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聚集人气”的建设模式。例如,斋堂川古村落建设、汤河司马台紫草香堤均有社会资金注入,雁栖“不夜谷”沿线108家休闲度假场所建设的90%源于社会投资。

  4、注重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倡导创意农业。例如,延庆县柳沟村,迎合市民追求安全、养生的需求,在传统的豆腐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创意出远近闻名的豆腐火盆锅盛宴。

  四、西藏地区沟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西藏地区山地气候的垂直地带差异,形成了“山顶至山麓畜牧业——山腰半农半牧混合农业——河谷种植业”的复合系统。西藏地区沟域经济发展应尊重当地自然禀赋,结合当地现实状况进行。具体的发展路径如下:

  1、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青藏高原长期“靠天吃饭”的单一的、无计划的、低水平的放牧式养蓄,已引发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等问题频发。因此,在谋求发展时关注生态环境是未来西藏地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种植牧草,缓解草畜矛盾,保护天然草场,促进西藏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实行产业间互融互助发展模式。西藏沟域经济中种植业、畜牧业、果蔬业作为主导产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西藏沟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间的互融互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西藏地区应加强种植业与畜牧业、畜牧业与果蔬业的结合。

  3、夯实政府扶持,营造良好的沟域发展环境。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很重要的原因是资金匮乏,资金投入有限。因此,西藏地区应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突出沟域特色,发展特色蓄产品深加工。西藏地区适度增加畜产品加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一方面,发展乳制品深加工,将原奶加工成乳饮料、酸奶、奶制品等,形成乳制品产业链;另一方面,发展肉类深加工,将畜牧养殖的牛、样、猪等加工成加工成分割肉、排酸肉或者熟肉制品等,形成肉制品产业链。

【沟域地区沟域经济发展的论文】相关文章:

一种在分布式个域网中主控设备的重定位机制05-11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范文(通用13篇)05-09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21

协同发展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论文04-21

探索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道路论文10-12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论文05-04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银川地区地下井水说明05-09

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趋势探析论文06-26

分析落后地区薄弱高中的政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探讨论文04-1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