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野中的社会不和谐倾向及应对

时间:2020-10-26 17:01:07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经济学视野中的社会不和谐倾向及应对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的二重功能、资源约束、垄断经营本身的经济性质蕴含着社会的不和谐倾向,本文提出,国家必须以宏观的政策引导和相应的调控给予限制和矫正,才能较为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社会不和谐倾向 应对 经济和谐
  
  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经济学的视野考察,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若干不可避免的社会不和谐倾向,影响或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分析这些经济过程的不和谐机制,找到限控和矫正其不和谐倾向的要点与路径,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市场经济二重功能导致的不和谐倾向
  
  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最好的经济运作模式,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的运作可以实现一流的高效率,效率低下者将被淘汰出局。一个社会的运行一旦驶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机制将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到豪华都市,小到偏远村庄都将被卷进利益角逐的浪潮,具有如此广泛性或普遍性动员功能的运作模式在当今时代唯有市场经济,找不到其他的替代者。另一方面,它必然引起收入的高低分化,而且它的高效率是以收入分化做支撑的。并且,收入分化具有积累效应,当收入转为积累就变成了获得更多收入的条件。
  显然,市场经济的第二种功能并不符合我们社会共同富裕的最终发展目标,然而不可能只谈效率功能,舍弃其收入分化功能,因为二者是联结在一起的,是市场经济这个运作模式的二重属性。收入的过度分化显然蕴含着社会的不和谐倾向,低收入群体的不满情绪会演化成破坏社会稳定的事件,少数极端者会以非法手段释放失落感,致使社会犯罪率上升。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其高度仅低于南美洲,我们必须对这样的分化状态给予高度关注和恰当调控。
  近30年,我国的发展战略沿着两个大局的部署走过来。在非均衡发展的第一个大局中我们选择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当时面对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做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200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入第二个大局,国家的宏观调控取向开始强调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落实社会公平,目前,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展开而逐步缩小,近年来关注民生的众多举措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初见成效。
  应该肯定,第二个大局中的各种努力都是应对市场经济不和谐倾向的正确选择,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尽可能在不违背社会公平的大前提下继续利用好市场经济的高效机能。市场经济的公平更主要的是机会均等,而不是收入均等。我们应该努力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身份的劳动者创建机会均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政策环境,力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具体的路径仍旧在于继续深化改革,真正使各种市场主体在政策层面、市场进入和税收、金融、科技、服务诸方面站在同一的起跑线上。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同时,继续调整和限制地区间、城乡间、群体间的过大的收入差距,这样才能使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迈上更高的台阶。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不和谐倾向
  
  近代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能力的迅猛扩张在强有力地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处于隐匿状态的资源有限性作为发展的限制条件也以同样的速率积累。生产力急速扩张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作模式,是它的利益机制催生了近代工业革命。资源的社会配置是市场利益机制展开的阶段性内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稀缺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社会财富在一定的时间点上的有限性,虽然人们对利益追求的欲望具有无限倾向,但人们只能在社会给定的利益机制下展开追逐利益的竞争。然而,在稀缺的资源和既得利益之间,竞争的手段可以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些手段正是社会和谐的障碍。故而,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市场的自发机制需要加以人为的控制。   我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发展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成绩,但发展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近年来每年石油和铁矿石的进口量都已经达到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使我们不得不承受进口资源的涨价负担。在这种资源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对经济行为进行符合和谐目标的调控就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