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的越南语译本

时间:2020-10-22 10:12:45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呐喊》、《彷徨》的越南语译本

【内容提要】
  40年代初,越南拉开了接受鲁迅的序幕。从此,鲁迅的名字开始为越南文艺界了解。尽管越南读者比较晚才接触到鲁迅及其作品,但鲁迅作品一进入越南就很快地受到越南读者的欢迎,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自1944年被翻译到越南后,产生了多个译本。各种译本都根据中国原著进行翻译,而不是借助别的语言文本进行再翻译。要承认的是,现有的各种鲁迅小说越语译本与中文原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既跟译者的翻译手法有关,也跟译者本人对中文及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有关,甚至因译者的翻译经验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翻译结果。
  自从20世纪40年代鲁迅的作品传入越南,鲁迅的名字也越来越为越南文学界所了解。尽管越南读者比较晚才接触到鲁迅及其作品,但鲁迅作品一进入越南就很快地受到越南读者的欢迎,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之所以被越南人接受并产生较为广泛、持续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两国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另一方面,鲁迅作为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现实的解剖和对历史的洞察比较易于引起越南人的共鸣。
  越南鲁迅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还是颇丰。最早接触鲁迅作品的越南人应该说是深受越南人民爱戴的领袖胡志明。20世纪初的几十年,他怀着寻找救国之路的渴望离开祖国到海外。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中国。除了参加政治方面的活动以外,胡志明还是诗人,他很喜欢而且非常了解文学。中国文化修养十分深厚、精通汉字的他,能从原文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学。他一些有关鲁迅的论述对鲁迅作品、思想在越南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除了胡志明主席与一些当时在中国的越南革命者有接触鲁迅作品的机会之外,绝大多数越南人很晚才知道鲁迅的作品,也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很晚才进入越南。尽管中越两国唇齿相依,尽管中国自"五四"以来新文化之潮汹涌澎湃,并影响远至欧美;但是由于法国殖民主义当局对越南实行文化封锁政策,国外所有进步的书刊都不能进入越南,其中包括中国新文学。
  1936年越南的政治局面有所好转,在"民主战线运动"的压力下,法国殖民者放宽了文化封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邓邰梅先生花了很多工夫在河内一些有名的中文书店寻找当时中国的新文学作品。邓邰梅得到了一份纪念鲁迅的特刊,从此树立了将鲁迅介绍给越南读者的信念。1944年,邓邰梅在越南最早正式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中越文学交流史上翻开新的一页。一年后,1945年,越南人民在"八月革命"中取得独立。此后,在越南有许多翻译者把较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越南语,其中鲁迅作品翻译量最多。他的所有小说全都有越语译版,还多次出版。70年代,越南南方还没解放的时候,两个很有名的文学研究者简芝和阮献黎将鲁迅的作品介绍给广大读者。当时,越南南方还在美国帝国主义统治之下,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简芝先生出版了越南语版的《阿Q正传》。1954年,阮献黎撰写《中国文学史大纲》,这是越南人编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此书也郑重地介绍了鲁迅及其作品。上述译著的出版,迅速提高了鲁迅在越南的知名度。可以说,鲁迅在越南为大众所熟知显然与鲁迅作品这段时间在越南的大量翻译有直接的关系。
  鲁迅短篇小说在越南早有多种译本,研究鲁迅的论文也不少,可至今还没有任何关于译本的比较、研究文章。因此,读者也不能确定几种译本之间,哪种译本是最可靠、最权威的。另外,因为文化语境、传统习俗、译本的问世时代不同,各译者传达的文本一定有差别,从而读者所能理解的内涵也不一样。在越南,通过译本来研究鲁迅的情况很普遍,能阅读鲁迅短篇小说的中文版的学者相当少。众所周知,文学翻译是很难做得好的事情,不免出错或者达不到作者的意图,这都会影响到学者的研究与读者的理解。
  一、《呐喊》、《彷徨》越译版本的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