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文

时间:2022-03-03 16:03:57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文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文 篇1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这已成为家长与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一种现象,广大教育研究者也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出各种预防与矫正的方法,以期杜绝或者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因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利益受到损害时所产生的对他人身体、语言以及其他方面的攻击行为。Hartup(1974)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典型表现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向物的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向人的攻击;国内学者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胁迫行为。攻击性行为在幼儿2岁时便出现,3-5岁是发展高峰期,之后逐渐减弱。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脑神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神经联系并未完全搭建及小脑发展迟缓造成的神经传感阻滞,可能造成幼儿感觉神经发展滞后,导致幼儿体验愉悦、安全感等能力未得到完全发展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与协作能力也密切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研究表明,经常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左右脑发展均衡度低于普通幼儿,并显示出左脑抗干扰能力弱、右脑认知能力弱的特点。抗干扰能力弱的幼儿易躁易怒,认知能力弱的幼儿社会情感发展滞后,这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2.遗传基因的影响。对罪犯的基因调查发现,性染色体为XXY的人与普通人相比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比例更大。幼儿遗传了父母有缺陷的染色体以后,在一定外部刺激下得到强化,形成攻击性人格的可能性增加。遗传因素对气质类型有决定性作用,存在缺陷的基因,如血清素的缺乏或者雄性荷尔蒙水平偏高、脑组织发育的不完全等都可能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养育影响

  1.家长气质类型的影响。父母等直系亲属其气质类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胆汁质的家长性格暴躁易怒,耐心不够,给幼儿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幼儿较为怯懦,不敢表达自己,而积压的情绪会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表现为攻击性行为;抑郁质的家长则过于软弱与妥协,可能助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幼儿不能分享与体谅,在与人交往中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攻击性行为;能够与幼儿和睦共处、民主共生的家长类型为多血质与粘液质,关注和尊重幼儿的感受,能够与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交流,多血质更热情,粘液质更理性,都利于幼儿养成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习惯。

  2.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关系主要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对幼儿生活、学习施加过大压力,禁锢孩子的天性。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就是典型的专制型母亲,片中孩子对母亲的言语攻击加以反抗,造成母女情感疏离;溺爱型家长对幼儿有求必应,放任型家长对幼儿不良习惯不闻不问造成幼儿性格冷漠,这些都间接造成幼儿为争取他人关注度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园教育与管理的影响

  1.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以及幼儿之间形成的关系也将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或者对幼儿采取不公正待遇等都会引起幼儿的不满,幼儿为寻求自身心理的平衡,发泄心中的愤怒与嫉妒,可能会采取攻击教师较喜欢的幼儿来吸引教师的注意力。

  2.同伴与幼儿的关系。在幼儿园中,幼儿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还没有产生“与人分享”的积极心理,控制自身的能力较弱,可能会因为交往技能的匾乏以及对物品归属权的争议而产生同伴之间的攻击性行为。这样因集体安全感缺失及社交焦虑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3.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幼儿园不科学的教育环境也可能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例如狭窄拥挤的活动空间、不科学的榜样示范、玩教具数量不够、缺乏安全科学的教育材料、户外活动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绪管理等。一间教室容纳的幼儿要每人间隔前后左右两臂宽的范围才能保证其空间需求,距离过近就容易产生肢体接触,发生攻击行为;教师发脾气,对幼儿的推操、拖拽、讽刺挖苦等不良示范作用是幼儿模仿攻击行为的诱因。户外活动时间不够,教育器材缺乏安全性,玩教具更新时间长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倦怠感与浮躁情绪,从而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和语言。

  (四)社会影响

  1.社区环境的影响。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以外就是社区,所以社区的人文环境与公共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社区成员文明礼貌,对幼儿友好热情;社区注重环境的美化、器材的适应性,都能有效减少幼儿的不安全感。反之,则可能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

  2.传媒与网络的影响。幼儿处于直觉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电视画面与电脑界面的直观性会让幼儿有直观的印象。在动画片、影视择播上会造成幼儿的模仿行为。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火爆的国产动画片,幼儿在观看后竞相模仿红太狼拿平底锅击打灰太狼的画面等。

  三、预防与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一)保障幼儿身心发展均衡与健康

  1.增加幼儿营养摄入,保证身体需求。幼儿饮食应该合理搭配,摄入过多的糖分或者含铅量较多的食物,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所以应该在保证幼儿日常所需的前提下,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但不超量摄入,以保证幼儿在最佳的身体状态下成长。

  2.引导幼儿合理宣泄情绪。幼儿因愤怒等极端情绪爆发而需要宣泄的时候,应适当引导其寻找适合自己的非破坏性的宣泄方式。适时终止其沉浸在挫败或愤怒的情绪体验中,由其大哭一场或者引导其用语言表达出来,或采用较为缓和的绘画和游戏活动来排遣其当下的异常情绪。当发现有的孩子是故意为了引起注意而采用攻击行为时,要及时干预其不当做法,也可采用冷处理等方式使幼儿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

  3.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锻炼其自己设定相关规则。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幼儿因分工不均、物件归属不明、等待时间不详等情况引起的冲突以及攻击性行为。鼓励幼儿与人说话时多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帮助幼儿形成分享、互助、合作、谦让的品格。

  4.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鼓励幼儿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他们与同伴交往中要多称赞幼儿,并以公平的视角对待所有孩子,夸奖幼儿时要具体到事件本身,避免幼儿之间因争夺成人的喜爱产生冲突。除此之外,培养幼儿用微笑、点头、握手等文明礼仪与体态在同伴间体验友好,从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1.对家长进行定期的培训。家长应该定时参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家长只有充分了解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心理年龄的发展特征,才能够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熟练掌握教育技巧,抓准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正确加以引导。

  2.家长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形成稳定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主型的家庭关系,父母的气质类型在多血质与粘液质之间,对幼儿充分的'尊重、充满耐心,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能够大大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不对幼儿提出过多过严的要求,也不溺爱,不过度满足幼儿要求,都利于幼儿形成的健全人格。

  (三)加强幼儿园的教育管理

  1.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和谐的、互爱的,要形成师生之间的依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在幼儿园期间,教师的眼睛应该多关注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让孩子知道一直被关注着。教师对孩子的培养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强求幼儿实现无法达到的目标,不随意发脾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2.创设合理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环境布置应有科学性,墙面设计应有留白,刺激不应过多、过于激烈,应该有缓和的过渡链接。室内东西不应过满,玩教具要摆放有序,玩具类型应该充足但不应杂乱无章,种类过多。要保证每个幼儿的个人空间不被侵犯,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等都是减少幼儿焦虑和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提醒家长正确选择幼儿园播放的卡通节目,给孩子播放适宜的节目。

  (四)有效开展社区活动,优化社区资源利用

  1.加强社区与家庭、幼儿园的互动。社区与家庭、幼儿园建立长久合作机制,不仅能满足幼儿与同龄伙伴之间充分的交往需要,也有利于社区团结互助,增进邻里情谊。在社区内专门设立保证幼儿权益以及保护幼儿心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优化的社区环境,使幼儿对社区充满信任,减少幼儿面对外部世界而产生的焦虑感,从而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合理运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以外,幼儿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因此,要整合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一起打扫敬老院、参观社区附近的小学,社区组织的集体户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既亲近了自然,也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与生活经验,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自然大大避免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文 篇2

  【摘 要】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许多幼儿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这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及矫正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力图从家庭角度研究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矫正。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 家庭矫正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由于在交往中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幼儿用攻击的手段来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环境,我们找到了家庭中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根源。

  原因之一:不恰当的教育教养方式

  (一)简单粗暴型这类家长多脾气暴躁,遇事不听解释,不善于与孩子交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则训斥、打骂,这就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

  (二)冷漠拒斥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玩什么,看什么与什么人交往,听之任之,漠不关心,孩子多由爷爷奶奶带大。久之这种缺乏管理和监控的行为就会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和过失行为。

  (三)溺爱纵容型

  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溺爱甚至纵容孩子则会适得其反。当孩子摔倒而大哭时,有家长便会哄骗孩子:“桌子碰了你,我们打它。”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溺爱孩子的家长又会怎么做呢?如果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他会沾沾自喜;如果是“吃了亏”就会训斥别的孩子甚至动手教训;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理亏打了别人,又会说:“孩子还小嘛……”,很多的家长如是说:“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在如此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孩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其攻击意识自然萌发攻击行为。

  原因之二: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一)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这类家庭其成员之间较少交流感情,常为一些琐事发生争吵,或漫骂或打架。久而久之,这种攻击行为在家庭中得到了强化,幼儿便深受其害。

  (二)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家庭成员都很爱孩子,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往存在着分歧,尤其是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护短的,成员之间甚至还闹得很不愉快。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式(一)做民主型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父母对待孩子的需要,不要断然的拒绝,也不能毫无原则的一味顺从。亲子间如果遇到争执时,要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采取说理的方式加以引导。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利于父母对幼儿的引导。总之,幼儿与家长间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

  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当幼儿的不良情绪产生后,家长应该合理的疏导:如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允许孩子在紧张、焦躁或委屈时大哭一场;带孩子参加比较剧烈的体育活动或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孩子的不良情绪能合理的得到发泄。

  (二)理性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成人的态度应该很明确,及时制止。

  并采取理性的应对策略。

  采取适量的惩罚。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可以对幼儿进行适量的惩罚,,以达到儿童“自我控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惩罚应让幼儿明白受到惩罚的具体原因,以不损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如取消一次幼儿看动画片的机会,还可以进行冷处理,让孩子单独呆在一处,不理睬他,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这样的方式不会给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等攻击模式。

  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有的孩子在攻击别人时发现对方明显痛苦仍不停止攻击,说明其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告诉他攻击别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性行为。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更多的要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应提醒家长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自己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让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情感,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二、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关系和睦,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当家庭矛盾无法避免时,应至少避免在孩子面前产生正面冲突,尤其是不能出现家庭暴力,而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为孩子提供好的榜样。当儿童看到父母采取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了冲突时,他们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到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这种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困此,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行为健康问题,除了上面说的家庭教育,我们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社区环境中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早予以关注并进行矫治,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生面众恐惧产生的原因及有效策略论文07-26

浅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产生的原因11-10

幼儿害怕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07-15

浅析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教育论文08-30

浅析教育评价的现状与艺术策略论文10-30

旅游市场低迷原因及策略论文07-04

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分析及防范策略10-08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教育论文08-18

威胁信息安全的攻击类型及结构论文12-12

浅析税务会计模式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