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业余训练短跑整合内协调机能的实践性探索教育论文

时间:2020-09-30 13:08:40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田径业余训练短跑整合内协调机能的实践性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对体育类高考学生,训练方法、训练效果是关键。内协调,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肉参与的能力,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神经系统动员相关肌肉群参与的数量与质量。本文借助短跑整合内协调机能,采用实践、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比较等综合方法,对有无整合、怎样整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针对探索结果,进行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层面的相关理论的分析与思考。探讨证明,在训练课中长期加入3~6秒形式多样的快速跑,时间间隔30秒,不光对学生的短跑有益,对其他成绩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

田径业余训练短跑整合内协调机能的实践性探索教育论文

  关键词:高中生 内协调 整合 实践

  一、问题的发现

  1.训练过程中的发现

  发现之一:参加体育类高考身体素质测试的项目包括100米、立定跑远、铅球、800米四项,几个项目速度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平时每次训练课上特意保留了30~60米(跑3~6次)、间隙为30—60秒的短跑练习内容。结果2011年参加体育素质高考学生成绩提高特别显著,不仅100米和立定跳远都有明显的提高,而800米成绩更是惊人,平均提高了13.8秒。因为高三学生课业紧张,平时训练时间投入并不多,特别在800米项目上花的时间不多(多了也怕影响学习的精神状态)。投入和产出按以往的经验看来是不成比例,使本人和学生们都倍感惊喜,这个“意外”的惊喜引起了本人对勤勤恳恳教书训练十多年的过往的思索。

  发现之二:高一田径女队员倪xx,主项是400米,平时训练时用短跑整合内协调,专门针对其个人更为细化地设计练习距离和间隙。刚开始入队400米成绩是1分5秒,一年后,成绩为电计58.35秒(2009年7月的市运动会)。在后面两年中,继续用短跑整合内协调的训练方法和跨栏结合,取得的成绩出乎意料:2009年11月份省田径等级比赛中100米成绩跑了电计12.78秒(入队时100米测验成绩为14秒5),400米栏也跑出了电计1分4秒49;2011年5月省锦标赛100栏电计15秒02;2010年11月份省运会400米取得57秒04,达到国家一级(2011年被某重点大学体育特招)。以前本人也带训过不少队员,这次成绩的突出表现,同样也引起了本人深深的思索。

  2.发现引起的思索

  本人的心情既兴奋又不安,是不是自己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是不是“用短跑整合内协调”这种方法科学?有无科学理论依据?依据又是什么?再仔细研读《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里的相关知识,我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与思索。

  二、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内协调

  内协调与最大力量有关,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最大内外阻力的能力;亦是指参与工作的肌群或一块肌肉在克服最大内外阻力时,所能动员出的全部肌纤维发挥出的最大力量的能力。内协调,是指中枢神经动员肌肉参与的能力,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神经系统动员相关运动肌参与运动的能力(包括参与的数量和参与的质量),以及相关肌肉的放松能力。

  2.短跑的方式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中的肌糖原与ATP知识,本人进行短跑训练的内容是:①4—6秒的全速跑,休息间隔时间是30—60秒。②10—15秒的全速跑,休息间隔时间是1—2分钟。跑动的次数为3—6次(其科学根据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3.借助短跑整合内协调的动机

  (1)高中生力量训练的独特性。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是主要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有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和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两大类。前者有带一定重量的练习、对抗性的练习、克服弹性阻力的练习,以及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等;后者有俯卧撑、引体向上、推倒立和仰卧起坐等练习。高中生有一定承担力量的能力,而提高力量主要不完全是靠增大肌肉体积,而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协调能力来实现的。

  (2)高中生力量训练的必要性。所有运动都是以力量为基础,没有力量就谈不上好成绩。但是力量训练方法不当,很可能会给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不能以伤害学生的身体做代价来换取体育升学成绩,必须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4.短跑整合内协调及研究现状

  短跑的内协调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目前在高中生中用短跑整合内协调的研究还没学习过。100米、立定跳远、铅球和800米跑都需要最大力量与内协调。每次训练课,我们都有一个目标定位,其生理本质一般都与内协调相关。我们在训练时,实际上已经接触到内协调,也考虑到了内协调。促使内协调能力的`提高或者内协调的目标定位,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可借助短跑来提炼、整合内协调机能。

  三、教学实践研究的几个阶段

  我采用教学实践、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比较等综合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本校田径队16名学生作为实践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有短跑、中长跑、跳跃、投掷类为专项的学生,按以上专项项目分成甲乙两对照组。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1日前,按照省体育专业高考素质测试4个项目(①立定跳远,②100米,③铅球,④800米),每项25分共100分,在进队时进行测试为原始成绩。

  第二阶段:2008年9月10日~2009年1月30日,在这个阶段甲参照组在原训练模式的基础上,每节训练课的准备部分或者基本部分中加入4~6秒的快速跑,次数是3~6次。乙参照组按照本人以前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

  第三阶段:2009年2月10日~2010年6月30日,在这个阶段,甲参照组再把4~6秒的快速跑、次数是3~6次的内容改为10~15秒的快速跑,次数是2~3次。乙参照组每节课准备部分或者基本部分中仍采用4~6秒的快速跑,次数是3~6次。

  第四阶段:2010年9月1日~2011年4月18日,在这个阶段,甲、乙参照班在每节课准备部分或者基本部分均采用加入4~6秒的快速跑,次数是3~6次,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短跑的形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

  四次测试成绩数据统计对照制表如下:

  /

  四、教学实践探索的结果分析与理性认识

  1.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分析与思考

  (1)在训练课上进行4~6秒快速跑整合后的成绩突出。在训练课上有组织、有目的地增加4~6秒快速跑,效果是比较好的。第二次测试,甲参照班和原始成绩比较分别提高了10.4分,没有进行4~6秒快速跑的乙参照班仅提高了6.1分。这里有4.3分的差距,四个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相差1.75分,如果放在高考最后综合分,就是差15.5分,几乎是一个评分段。近一个学期的训练课,就有明显的成绩差,所以本人觉得不应再继续实践,同时为以前10多年的高考训练没有进行比较分析而感到愧疚。这次成绩测验后,乙参照班迅速采用了甲参照班的训练方法。 (2)对整合的理解。对队员的训练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密切关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体育高考项目中,800米跑需要较好的心肺功能和相对较大的步幅与步频,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注重耐力和柔韧的练习,关注的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同时还要关注运动对抗肌的放松;跳跃类,多注重的是柔韧素质、灵敏素质、速度素质,同时也要关注运动对抗肌的放松;投掷类,多注重的是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同时也必须关注运动对抗肌的放松;而短跑需要密切关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而且在跑动中对运动中枢神经有更高的要求和刺激。要提高速度,运动中枢神经必须动员更多的运动肌参与,同时调节对抗肌的适时放松。无论从事哪个项目的训练之前或者之后,如果进行4~6秒快速跑,在实质上都提高了内协调。也就是说,借助短跑而优化运动中枢神经,这是基础性与本质性的训练。

  (3)整合的生化理论与训练理论的理解。肌肉运动时能量供应的过程比机器做功的能量供应过程复杂得多,它用的燃料有好几种,如氧、糖、脂肪等。一般肌肉活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从ATP裂解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同时释放能量,就是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目前一般认为成年人ATP和CP在运动时全部可提供的能量为5~7千卡,维持运动5~7秒。在发展ATP~CP供能系统的训练上,常常采用10秒以内的剧烈运动,运动强度采用最大,因此,采用适宜的休息间歇十分重要。科学实验证明,跑10秒休息10秒或者20秒都不能使ATP~CP能量系统得以恢复,此时糖酵解为乳酸系统参与供能,使多次跑过程中血乳酸上升,休息10秒时血乳酸增多最明显。休息采用30秒,血乳酸稍升高后即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采用30秒的休息间歇最好。对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期的高中生,采用4~6秒(大约30~60米)快速跑,间隔30秒,效果最好,同时对其它内容和时间安排基本没有影响。

  2.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与思考

  (1)进行4~6秒快速跑整合比10~12秒快速跑整合的效果好。根据数据统计,第三次和第二次测验成绩相比较:甲参照组采用10~12秒的快速跑,休息间隔50秒,其平均分提升了3.9分;而乙参照组采用4~6秒(大约30米)快速跑,间隔30秒,其平均分提升了6.5分。

  (2)4~6秒快速跑整合的《运动生理学》分析。力量是主要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高中生虽然力量能力比起少年儿童承担力较高,提高其力量不仅要增大肌肉体积,更是要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协调能力来实现的。因此,进行力量训练应根据学生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手段方法,并要严格控制负荷量和强度,防止运动伤害。8~12岁儿童进行力量练习主要是发展各肌群,提高身体各部分的力量。13~15岁正处在青春期第一阶段,身高增长明显,肌肉的纵向增长比横向增长快,神经肌肉的协调性不高,力量增长缓慢。16~18进入青春期第二阶段,可加大力量练习,以促进肌肉横向发展,增大肌肉力量,同时可以采用高强度的跑的练习。高中生的年龄段,采用4~6秒快速跑,从跑动的次数和休息间隔上,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能力调整运动量是适时可行的。

  3.从《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与思考

  (1)长期多种形式的4~6秒快速跑整合后的成绩显著。根据数据统计,长期采用多种形式的4~6秒快速跑整合后的成绩是显著的。第四次成绩和第三次成绩比较,甲参照组提升了7.8分,乙参照组提升了6.4分,提升幅度相差不大。

  (2)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分析。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的完成,实际上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相互协调地进行复杂的功能活动的结果,而这种复杂的功能活动又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研究发现:以多种形式训练小鼠,可以促使其大脑皮质某些锥体细胞核仁增大,参与形成突触的树突棘数量显著增多,神经元之间突触的数量增加。而处在发育期的小鼠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亦可使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神经元核仁增大,脊髓灰质前角细胞核及核仁增大,细胞各项的比值增大。此外,运动或具有多种复杂刺激环境的生活均可使动作小脑皮质蒲肯野氏细胞树突棘也增多。上述形态结构的变化说明,运动尤其是多种形式的运动使得输入大脑皮质及其他中枢神经结构的信息增加,诱导并促使新的树突棘产生,而新的树突棘的形成又加快了中枢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速度,从而改善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了人的智能。因此,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进行科学而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在借助短跑整合内协调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起跑的姿势、速度的变换与控制、游戏性的追赶等。

  (3)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运动生物力学》中,分为人体内力和人体外力。人体内力是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如肌肉张力、韧带张力、组织粘滞力、关节约束力等都属于人体内力。其中肌肉张力是人体内力中的主动力。人体外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等。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许多肌肉共同参与、互相协同完成的,按它们的作用可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短跑,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协调下,动员了功能各异的肌肉相互作用,产生内力,在克服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的情况下,展现出奔跑的动作。所以说,短跑的过程中,人体的内外力相互作用,肌肉的参与率最高,生理方面重要依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交替的高度灵活性,肌肉系统快速收缩力量的特点,这些都是要靠中枢神经参与能力。所以,短跑练习对人体运动的内协调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五、结论

  1.研究效果是显著的

  实践证明,在训练课中加入4~6秒形式多样的快速跑,间隙30~60秒,对学生能力和成绩的提高有显著的效果,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符合《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理论。

  2.能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针对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跑动次数和时间间隔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平时跑动中,要反复强调有节奏地跑与放松跑,这方面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焕彬李建设主编运动生物力学.高等学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

  [2]李世昌主编运动解剖学.高等学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王步标华明主编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5]许耀球姚天白编著田径运动生物力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田径业余训练短跑整合内协调机能的实践性探索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田径训练计划-短跑训练

2.田径短跑的技术训练

3.田径短跑项目训练方法

4.田径短跑的素质训练方法

5.田径短跑的有效训练方法

6.体育单招田径短跑训练方法

7.法学的实践性教育论文

8.短跑训练方法

9.短跑技能训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