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实施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的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19 09:43:1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背景实施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的教育论文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对原有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系统的一次深层次冲击和变革。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整个课堂教学操作系统对于新课程理念及其实施方案作出迅速的响应将是课程改革最终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系统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学制度与结构、教学物质与设施等多方面内容,它用有形和无形的形式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本质。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反思,促进其重建与发展将是现阶段应该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新课程背景实施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的教育论文

  一、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现实问题的解读

  从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分析中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是建立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是世界性的课题。纵观国际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调整课程目标、改变学习模式、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评价制度等方面呈现出“同一性”。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同性给我们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工作的一条重要启示是,从课程方案的采用和推广的角度看,这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和依据。

  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同性并未掩盖各国在知识传统、制度结构、管理模式上的“各具特色”。例如,法国一贯奉行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极力维持广博的课程设置;英国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课程的人文传统厚重;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德语区)一致实行“工作本位”优先模式;大部分国家(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强调“学校本位”。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有各国对传统的适应,又是各国教育改革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结果。这一状况还提示我们,我国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要在适应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超越和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课程传统的一种适应、调整、变革和创新。由于课堂教学系统既有观念传统,又有制度传统和物质传统,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课堂教学系统改革应进一步关注对传统的适应问题。革除原有弊端要适应,创新也要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对于适应性的关注并非“保守”和“停滞不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改革。世界各国成功的改革都是在适应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不考虑适应性的改革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有专家将我国20余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1979-1984年),主要工作是介绍、推广国内外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2.发展阶段(1985-1993年),主要工作是开展系统的教材实验。主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六三”“五四”两种学制的教材,这套教材从1990年秋季起,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验。3.深化阶段(1994-1999年),主要工作是开展新的课程方案、计划、大纲、教材的实验和推广。我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的基本历程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实践的过程,又是课堂教学系统不断适应、重建与发展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相对于以前的若干次课程改革而言,更具深刻性和革命性,它也必将会对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重建与发展提出高要求,寄予更大期望。

  通过对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改革与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解读如下一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确定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的重建与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

  (一)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

  课堂教学系统,它包括物质、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结构、教学物质设施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在改革中要重点关注和研究适应性问题。适应应该是双向的调节和互动,既包含变革旧有的课堂教学系统,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包含新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对原有课堂教学系统惯性的关照。实验教师使用新教材上课以后,对教学不放心,仍用旧教材补课,称之为进一步落实“双基”,这就是不适应的典型例子。

  (二)关于课堂教学制度的重建问题

  教学制度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观念与思想、物质与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度层面的反思与重建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实现及有效教学物质设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依据英语学习“短时高频”“高复现率”的要求,开展“长短课结合”(短课为20分钟一节)的实践就是一种教学制度的创新。但目前还普遍存在校本制度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呼唤制度创新,包括对班级授课制实施一系列的变革。

  (三)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问题

  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为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将有效的观念和制度落到实处还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的双向转变,但关键是教师行为的先导性转变。促进课堂教学行为转化首先必须促进学校的成长,要建立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组织,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目前,创新型教研活动缺乏、校本成长有待加强、教师实践与反思相对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转化的障碍。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存在的教师用旧的教法上新课程,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么有实现转化的典型案例,这也说明了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美好蓝图的描绘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课堂教学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课程理想。在分析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描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理想蓝图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行动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

  (一)课程改革文本陈述了课堂教学系统寻求变革的原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一项指导课程改革的核心文本为新课堂教学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课程改革“具体目标”陈述中提出的一系列“转变”,将直接导致未来课堂教学整体运行的走向。

  1.在课程功能观上,由强调传授知识向强调获得知识过程的转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系统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在课程结构上实施由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向均衡设置,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转变。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原有的繁、难、偏、旧的状况。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讲,新的课堂教学要使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经验发生联系。

  4.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参与式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

  5.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由甄别、选拔向促进发展的功能性转变。

  6.在课程管理体制上,由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转变。基于校本的各类课程的开设将使课堂教学呈现异彩分呈的局面。

  (二)课程改革案例展示了课堂教学系统生动活泼的面貌

  以下是来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它展示出了课堂教学操作系统的核心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案例一】艺术课程展示了综合课程的魅力。

  一位实验教师在教一年级艺术课《月亮和星星》时,展现了如下基本实施过程:出示夜空风景画→教师用诗般饿语言描绘图画的意境→激发学生想象画中、画外之景→教师范唱歌曲《小小的船》→学生上讲台作添景画……

  【案例二】一堂课和它背后的故事说明了新课程源于学生生活和经验。

  一位记者走进武汉中华路小学一(6)班的课堂,在听品德与生活课《祖国真美丽》时发现了一堂课背后的故事。课堂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讲自己旅游的故事。他们拿出自己的图片或照片,给大家介绍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用自己的话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还将从报纸、书刊、电视上看到的祖国景色通过语言或图片表现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

  【案例三】青岛市实验小学开展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现出新型研究性课程瑰丽多彩的风景。

  青岛市实验小学学生写出了《电脑的开发》《走向南极》《汽车的进化》等百余篇研究报告。在做《卤虫的孵化》课题时,学生从“虾米吃什么”的问题出发,通过采访海水产研究院的专家,得知小虾主要靠吃一种叫卤虫的生物长大,由此展开了对“卤虫的孵化”问题的探索。

  【案例四】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个性课程的魅力,说明了教师也是课程的生产者。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开设了“海洋科普”校本课程。青岛二中陶艺课也成为学校课程中一道美丽的景观。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和教师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案例五】学生评价的精彩案例让评价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1)艺术档案夹。在音乐、美术、艺术课堂中,学生的习作成为整个学习阶段艺术档案夹的重要档案资料。档案夹既是评价的对象,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2)故事书的分享。每个星期五,学生拿一本故事书回家,教师提出如下要求:看完后和家人、老师、同学讨论,共同分享。将你心里的话写在阅读记录单上,你也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记录单,看看他想的和你一样不一样。

  (四)课程改革的理想指引了课堂教学系统不断追求的目标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是在充分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目前课程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方案的实施及推广也作了周密安排。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心****同的课程理想。课堂教学在不断追求课程理想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课程与教学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将不仅仅是传授系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2.师生角色转变带来的师生关系的新变化。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建立互动式的师生关系。师生角色将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将成为自主经历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共同学习的伙伴。

  3.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了重新定位和拓展。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性学习的前提下,进一步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上的变化,使学生在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上得到提高。

  4.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将因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教材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环节,这使各种与生活、经验、社会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不断生成。学生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主动参与为特征的各种活动和学习方式将不断出现在课堂之中。

  5.教学制度发生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种变化。新的教学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将层出不穷,制度变革有力地保证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

  6.教学物质设施将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与各种课程学习领域相适应的教学设施、设备、技术、工具不断出现或改进,现代教育技术、新型教学工具、多功能课程资源教室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响应机制的建立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和主要途径。新课程的理想和新课堂的蓝图真正变为现实还必须从教育教学机制上作出一系列的变革,要建立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的响应机制。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有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是整合为一体”的观点,笔者十分认同这一论点。从实施新课程的角度看,整合课程与教学的关键是建立教学对课程的响应机制。在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系统对于新课程作出迅速的改革回应是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应该确立的工作重心。这种响应机制建立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具体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整合机制的响应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把课堂教学设计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师生共同体验课程的过程。只有真正建立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机制,才能从真正义务上解放教师,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实施课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整合机制的建立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层和教学管理层的政策调整,又期待于教师群体自主性的觉醒。

  (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响应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动因和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中受到空前的重视。与新课程相适应,应通过实践,总结和推广有新意和实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课业学习效果的新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评价的改革和响应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新课程持续的实施和推广。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成长记录册、艺术档案夹等新颖的学习评价方式已不断出现,我们期待这些改革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评价响应机制的建立需要教育政策配套的调整,也需要通过宣传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三)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响应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在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响应方面,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核心。必须着力建立和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师与学生新的课堂行为体系。新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与新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整合化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充分体现发展功能。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要基于教师的实践和反思,要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响应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难得的机遇。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学反思是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主体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作出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深刻批判及考察。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也为教师培训及教学研究建立了新的平台。新型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建立与响应还要求教师资格制度、专业评审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学研究制度作出全方位的改革,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五)校本教研制度的响应

  教研制度是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现行的教研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让教师真正成为了研究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反思的主体和成长的主体。学校也真正成为学习化的组织。校本教研是基于个体实践,依靠专业引领的学校研究行为,它对于实践经验的整合、提升更为有力,它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需要各级教研部门的工作重心下移,教研工作职能调整,教研活动全面创新与之相适应。典型学校的示范和引路也将在普遍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漫长的过程。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促进新课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能将课程的理想变为现实,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新课程背景实施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的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1

管窥WAMP下教育培训系统论文08-21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论文(精选8篇)05-23

普通话推广背景下的方言保护论文04-21

协同发展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论文04-21

高校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论文06-18

信息化背景下动画电影的美学内涵及文化特色论文06-27

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中国道路论文06-26

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高师美术教育论文04-21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发展策略论文(精选15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