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渗透式语文教育

时间:2020-10-11 16:09:40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新课程背景下的渗透式语文教育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应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渗透。那么,要渗透哪些素养?又该如何渗透呢?本文就高中渗透式语文教育谈几点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渗透式语文教育

  一、文学教育的渗透

  放眼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应该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提升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感悟文学素养提升所达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功效,在渗透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精髓,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的渗透呢?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认真研读教材和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深处的文学教育元素,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方法和文学素养的共同提升,具体渗透时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1.激起学生的文学激情

  语文教学不应流于文本表面,文学和学生都富含激情,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消除传统教学方式的窒闷,创设情境,让文学和学生的激情相遇,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将语文课上出诗一样的意境,让学生激情飞扬,踏着优美又具节奏感的步伐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

  2.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美感

  例如,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的教学,要透过文本引导学生走进一幅优美的画卷,赏析它的婀娜,感受它的诗意,品味它的美妙。

  3.实现学生心灵与文学的融合

  文学是有灵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这是对文学的尊重。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课文人文内涵的解读也会丰富多彩,所以这也是学生人性张扬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最终实现学生个体内心情感与文本精神的交汇融合。

  二、挫折教育的渗透

  当前的高中生都是“90后”,含着金钥匙长大,都是家里的公主、王子,耐挫力不强,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是学校教育的情感教育目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教学中渗透挫折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锻炼,借此来增强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素质和勇气。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在困难面前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摆脱困境能够实现意志的提升,思想也会逐渐趋于成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考试或面对陌生的问题时发挥出最佳的水平。那么,如何渗透挫折教育呢?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事例出发,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这些人物的成功和失败,体验人物面对坎坷、挫折的心理过程和战胜挫折的经历,感染学生。同时,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和学生一起赏析作品,在作品丰富的哲学道理中吸取营养,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出发,充分挖掘语文的学科优势,和学生一起学习语文知识、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剖析作品中人物和事件,渗透挫折教育,提炼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熏陶学生的心灵,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强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和适应性。

  三、哲学情愫的渗透

  学生在高中阶段正处于思想发展、人格树立的关键时期,哲学素养应得到充分的关注,纵观高中语文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哲学思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素材有很多。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还专门设置了“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教学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赏析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时,应注重哲学情愫的渗透。

  例如,我们和学生一起迷醉于王羲之《兰亭集序》飘逸的.书法时,更应该透过文本体验“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死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时,应该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小大之辩”,感悟庄子“无所待”的至高哲学境界;和学生一起赏析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和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时,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追求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最终更深层次地认识我们自己;和学生一起品读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及培根的《论厄运》中的睿智哲学。

  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哲学情愫的渗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人类相比于宇宙而言,细若一粒尘埃,不过渺小的人类却赋予了宇宙无穷的意义,实现自我情感和价值的升华。

  四、创造性思维的渗透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和浸润,不仅仅要“教书”,还要和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悟文本中睿智的思想、为人处事的智慧,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的这句话道破了质疑是创新之本源:质疑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最终释疑,实现认知的创新。

  2.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巴甫洛夫的这句话道破了想象和创造之间的关系,离开想象无创造可言,想象是灵感之源、创造之本。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想象,保护学生猜想的积极性,不要紧盯着学生想象的结果,而应更多地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3.注重课外的阅读、实践活动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有限,所以,语文教学要从有限的课堂走向更广袤的课外时空。语言文字本身就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着力于形式多样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这样能够有效拓宽学生语言学习和应用的空间,在实践中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效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同时,挖掘文本深处的情感和价值,切实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个人情操。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情愫的渗透,保证每个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文学修养、人格养成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践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和学生实际、文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