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时间:2020-10-17 17:48:15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非正式 

  论文摘要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不可消除客观存在的群体,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对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的探析,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改善大学生管理工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人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因各种需要和倾向而结成规模大小不等的非正式群体。这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团学组织外,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纯粹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集合体,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而形成的群体。
  
  1 形成原因
  
  虽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自发性,但是其形成和产生不是盲目随意的,他是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的诱发和外界的社会客观条件催化而形成的产物。具体原因如下:
  1.1 大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
  (1)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在知识充斥的社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口号唱响的时代,大多生已远离家乡,踏上大学求学之路,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已经习惯了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小公主”、“小太阳”们不得不独立生活和学习,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而大学的班委、团委等这种正式群体管理相对严格和规范并且有较大的约束力,无法满足大学生释放孤独和寂寞的需要,他们为了寻求感情寄托便会自发形成非正式群。
  (2)兴趣与爱好的需要。现代大学生面对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已不仅仅满足于专门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他们积极拓宽视野,主动寻求兴趣点并极力想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即所谓的兴趣学习小组,如协会,书法协会等。这种以兴趣爱好为中心的非正式群体便会油然而生。
  (3)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较高,因此他们会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和渴望自尊,仅仅依靠大学中存在的正式群体是无法满足他们渴望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来认识自我,保护自尊,升华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大学中的某些非正式群体就成为那些渴望自尊与寻求自我实现的学生的“栖息地”和“家园”。
  (4)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所受,生活实践及阅历基本相当,很容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感,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一致性,而且他们具有共同的,共同的生活阅历和共同的利益,他们容易沟通,感情深厚,有一见如故之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从来都是与人的本质、需要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可见,共同利益是维系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子因素。
  1.2 社会客观因素
  首先,当代大学生处于改革和转型期,中西思想相互融合和碰撞,所以多元文化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而且紧跟时代先声。在这种现实的背景下,大学生不免觉得正式群体太具约束力和规范性,所以他们就会自发形成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非正式群体。其次,随着网络技术,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认识和交往渠道多元化,为形成非正式群体提供了便利。再次,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主动的寻求社会化,通过非正式群体来发展和提升自己,而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也催化和促进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策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大学生正式群体共存,共同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适时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