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美的流露

时间:2020-08-29 19:42:52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美的流露

  摘 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美不胜收,他在作品中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我以《边城》为主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对湘西世界的美的理解;一是自然美,山水秀美而让人留恋忘返,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民俗风物美,民俗与湘西的关系。三是人性美,女性的善良纯朴,自然的朴素美。着重谈谈翠翠的亲情,爱情以及兄弟之情在文中的体现。重点谈谈人性美是如何与湘西的美结为一体。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美的流露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世界 人性美

  前 言

  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用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湘西世界”,这是一个对现代人有着无穷魅力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他怀着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其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生性的奥秘,追求和描绘着理想的人性。他对健康、纯朴、诚实、善良、充满生机的人性美的热情讴歌,使得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边城》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

  一、沈从文对美的概述

  (一)自然美

  1.人们一提到鲁镇,就会想到鲁迅,一说起老北京,便忆及老舍,而一谈到湘西,自然会念及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用小说的构筑了一个充满“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的“湘西世界”,这是一个对现人有着无穷魅力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有学者甚至称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文字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2〕。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一位从湘西古老的山水间向我们走来进而又走向世界的作家,怀着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其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性的奥秘,追求和描绘着理想的人性。他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积淀着沉痛隐忧。他运用自己的妙笔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写出了一篇篇田园诗和牧歌式的作品。沈从文的一生是对人性执着追求的一生,他对健康、纯朴、诚实、善良、充满生机的人性美的热情讴歌,使得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湘西世界的美。

  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湘西世界的美。

  2.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让人留恋记忘返。《边城》中描写湘西的水:“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而《长河.人与地》中对于桔园的描绘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浸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桔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桔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号。”流连美景,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写《桔颂》时情景。〔3〕湘西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与之相契合的风物。西水岸边的吊楼、碾坊、渡船、白塔、竹篁,以及逢年过节的舞龙、耍狮、龙舟竞赛,过茶峒的小街、码头的景象也俨如一幅风俗画、墨彩交融。沈从文的作品无疑是吸收了楚文化中的屈骚精神,昭示了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屋的集体无意识——“天人合一”的社会思想的范式,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渴求。沱江两岸,矗立着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城中店铺林立,随处可见明清风韵的染坊、银号、商铺、酒坊,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布其间,构成一幅悠远深长的湘西社会的生活画卷。如果说,穿城而过的沱江是凤凰城的灵魂,那在水一方托起沉沉岁月的吊脚楼,则是古城美丽灵魂的美丽庇护所。作为一种不可重复的文化符号,吊脚楼是和苗家盛满汗水的竹背篓、和沈从文笔下早歌声遥远的翠翠箫箫们,和沱江两岸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和古城老街里那份怡然和从容联系在一起的。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我认为,沈从文小说及其创作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用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千里沅水及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其间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它不仅为“乡土文学”添加了风采,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边城》中有对歌求爱的习俗:翠翠的父母在对歌中相爱,沈从文一方面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另一方面,对文学的创作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沈从文所描写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诗情画意一般的记忆,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有边疆的小山城的醇厚民风。在这个世界里,人性皆真、善、美,将它与自然山水一起描绘成一幅幅灵动的图画,她们拥有无限的活力,她们就是美的象征。

  (二)民俗风物美

  沈从文又极富抒情地渲染了茶峒一带自然生活氛围的古朴宁静,勾勒了该地民风淳厚的人际关系状况。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想袭的文化心理现象。它既包括民众传统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许多内容。它给人们的言行以巨大影响,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不包括民俗,没有什么人不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民俗氛围中。民俗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正是反映和表现了这一特征。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当她知晓了那缠绕在她梦乡里的歌声,就是意中人所唱,欣喜之情立时溢于言表,“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虽说有些玩笑的意味,但更多的是心迹的自然流露;到了夜晚,月亮在她的眼里,似乎也变得更大更园,她痴痴地站在“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等待,想象着“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而苦等无望之后,她让爷爷吹芦管、唱歌谣,在自我想象的情爱中浸沉,其情绵绵,其爱也绵绵。没有受到虚假的礼教与空虚教育的家长们,也不觉提有什么必要反对年青人正常的欲望〔5〕。短篇小说《箫箫》中写湘西农村小丈夫娶大老婆的陋俗,但沈从文把这种本来十分痛苦的不合理的关系写得非常谐和而亲善箫箫的精神世界中还是一片荒原,她的感性生命处于一种被动的自在状态。这就是生活!十七年前,箫箫接受的是这种生活,十七年后的今天,她的大儿子一牛儿仍然是过着这种生活,待到她怀中的婴儿长到该接媳妇的年龄时,同样是这种生活!箫箫的悲剧不过是一出长剧中的一幕,这种畸形的婚俗的网,永远笼罩着他们。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不仅给我们披露了湘西的落后的陋俗恶风,而且同时他又用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意识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之中,当人们把这些民俗事象作为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民俗事象的民俗美。沈从文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民歌,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在他的作品中真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边城》中的老船夫便“提到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 边地”。岁时节令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二、人性美

  从《边城》中,我们看到沈从文笔下诗画般的湘西世界,自然山水滂沱而又秀美,人们单纯而又勇敢,没有贫富、地位之分,均以诚挚为美的,以善为人之本,使读者置身于温馨的世界,这种描写手法本身就是对尔虞我诈无情的鞭挞。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示未受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目的在于衬托湘西人清水般的心灵。抒发着他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美和讴歌之情。沈从文通过他们的塑造,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但真正光彩照人的还是他笔下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少女、劳动妇女、妓x和童养媳等几种类型。她们就象风雨之后的山花显得别样的娇艳和鲜红。在中国文学史上,因创造深阁闺秀的少女形象而成文学名著的实在不少,但因写乡村少而成为名著的的确不多。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涌现,给中国文坛添加了无限的活力。独特的人性美在中国文学史在闪烁着别样的光辉,她单纯活泼的绿色生命正是那条纯净而不停流动的溪水所滋润,她对生活的憧憬——对一个遥远而陌生城里的幻想,被那条“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去”的溪水唤起,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沈从文描写的少女形象都有着相似之处,却也不尽相同。如是我们将她们的相似之处——清新、纯真都比作水的话,那么翠翠就正是那条纯净而不停流动的溪水〔6〕。

  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都是一种“自然女性”。她们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她们的追求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这群少女被韩立群称为“自然女性”,她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性,清纯透明、至善至尊。美丽如画的湘西铸造了她们强健的体格和娇好的容貌,她们个个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充满灵性、生气勃勃、冰清玉洁、温婉多情。翠翠爱上傩送,并非由于他是船总顺顺的儿子。在老大老二中选择傩送,也是自然而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掺和其他社会性因素,她追求真爱,崇尚自由恋爱。例如翠翠,她原先只装着爷爷,渡船和一只黄狗。她稚嫩的心房里已经隐约萌生了一点新的意念,这或许还不是爱情,但谁能说这不是姑娘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朦胧希冀,抑或一种爱的先声呢?故事继续往前发展着,翠翠心洁的对心上人的爱。至此,沈从文其实已完全写出了翠翠渴慕幸福的健康的情怀,即便就这样结束,也仍然不失为一部讴歌边民健全人性的佳作。然而,沈从文的笔并未就此停顿,他怀着一种极为深沉的悲悯感情又特意为故事安排了如下结局:摊送走了,祖父死了,可怜的翠翠孤独的开始了可能将会永无结果的对情人的痴心等待,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4〕”作品最后的两句话就如一曲抒情乐章袅袅余音,似乎向读者传播着一组这样的音符:对“明天”的向往永远抚慰着边城儿女们饱含泪水的苦难灵魂,希望永存,人性永存!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人x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垌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又碧玉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他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在他的身上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这种爱意萌发于两年前的一次与老二的相遇,随着生命的“成熟”,翠翠对爱的渴求也就越发强烈。当这样的一种“爱”,有所待而无由得之时,难免就会“胡思乱想”。翠翠的“胡思乱想”当然只能停留在“想”的层面上,有太多的东西制约着她的行为。随着夜色的降临,心底里的那份焦躁、迷茫便更增添了翠翠的孤寂感,自然也就位觉“悲伤”。这种“悲伤”也正是青春期少女心理状的真实写照。翠翠的梦是诗意的,“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要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老二对翠翠的爱,是隐性的,然而也是清晰的,就课文内容而言,最为主要的表现在夜里,他用那热情、迷醉的歌喉对翠翠唱出的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这歌声,让翠翠在梦里沉醉,享受到人间“顶美顶甜”的滋味的滋味;这歌声,也让历经沧桑的爷爷觉出了一份“快乐”,乃至后来“祖父所唱的歌”,全是“那夜里听来的歌”,当然,这样的“温和悲悯”,最多的体现是在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上。他意识到自己年岁已老,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翠翠找到一个终身的寄托。起先,老大走大路,托人来提亲,他是满心欢喜,可看翠翠神气“不愿意”也就不再提此事;后来他将夜里那动人的歌声误以为是老大唱的,便瞒着翠翠,“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访老大的心思,可谓操心费神;此后老大挑明了事情的真相,告诉他,夜里的歌是老二唱的,他又以此试探翠翠,还有意识的“一到了晚间就故意从别样事情上,促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而当老二的歌声由于不明的原因,不再回荡在悬崖山谷时,他便在月光下,唤起芦管,唱起“那夜里听来的歌”,来排遣翠翠心中的寂寥,给予翠翠心灵的慰安〔7〕。

  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翠翠对爷爷的爱,则是一种全身心的依赖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体贴。翠翠有过离开爷爷的念头,也曾幻想过出走后,爷爷满世界地找自己的情形,但她很快就为自己的想法“吓怕起来”;当翠翠在一种情无所依,倍感寂寥无助时,她无忌地大喊:“爷爷”,声音里“带着娇”,还“有点儿埋怨”,正是她的依恋爷爷小儿女心迹地流露;翠翠给爷爷带来了人生的快乐,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已成为爷爷快乐的源泉时,她便很认真地对爷爷说:“我一定不走”,言语中充满了对爷爷的体贴。接着,我们谈谈亲兄弟之爱:

  3。1老大对老二的爱:

  老大的心里恋着翠翠,托人提亲却没有了下文。当他知道老二对翠翠也萌有爱意后,觉得自己走路先行了一步,便在后来的走马路时。“无论如何也不肯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老二是唱歌的好手,老大深知这一点,为了成全老二,他自觉地退出了爱的“角逐”;当老船公“张冠李戴”,他又将事情的真相挑明,希望老船工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老二;为了将更广阔的时空留给了老二,他断然驾船远离家乡虽然其中掺杂了几份苦涩和无奈,但同样也渗透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3。2老二对老大的爱:

  老大因为失恋的忧伤而远离了故土,老二便浸沉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中,这样的一种愧疚,既包含了对老大成全自己的感激,也融入了一种莫名的自责意味。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愧疚,老二陷入沉默之中,“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所有”,此时无声胜有声。〔8〕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湘西的清风、丽日给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种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

  结 论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善、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沈从文《湘西散记。箱子岩》、《沈从文美文精粹》作家出版社

  [4]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4。3

  [5] 吴立昌. 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6 [6] 沈从文.小砦.沈从文文集第七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3.5.

  [7] 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十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4.3.

  [8] 沈从文.箱子岩.沈从文文集第九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4.3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美的流露】相关文章:

1.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2.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提纲

3.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

4.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提纲

5.教育管理学毕业论文

6.教育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7.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8.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9.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