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义务教育学校差异均衡发展

时间:2020-10-13 11:48:4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研究义务教育学校差异均衡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生存困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生源、师资和文化问题是造成薄弱学校形成的三个重要原因。要改变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生存困境,就必须通过理论研究者和校长、教师的合作,引导学校转变观念,在差异均衡的视角下重新定位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的发展目标,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改革课程和教学管理模式,帮助学校走出困境,探索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异均衡;南京市栖霞区义务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南京市栖霞区义务教育发展的考察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区东北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代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那么栖霞区的经济则可归属于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因此我们研究的问题域为“我国东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发展”。该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城区,有许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但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教育的文化积淀深厚。当年陶行知先生在这里创办了晓庄师范、燕子矶小学等著名学校,以实践他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思想。现在这里还保留着“燕子矶小学”等学校校名,并且,当年陶先生的办学口号依然在这里的许多学校保留着。调查过程中校长们反馈薄弱学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源问题。从调查的23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都认为自己的生源不好,或者存在问题。没有生源或者没有优质生源被校长们认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境。生源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课测评过程中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择校方式流向市区的“名校”或者区内的一些民办学校,这种现象造成了施教区内所谓“优质”生源的流失;其次,生源的家庭经济背景不理想,各校生源主要包括外来民工子弟、附近因拆迁失地的农民子女、经济适用房的原市区居民子女和其他本施教区内的学生;再次是学校区位对生源的影响,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一些学校从原来较好的交通地段搬迁到比较偏远的地段,交通变得不方便,施教区内的学生不愿到学校就读。表面上看来,生源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生存困境。
  第二,师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除了距离市区较近的几所学校在近三年内只有少量教师调离原工作学校的情况外,其他学校都存在大量教师单向流出的现象。虽然教师在流出后有少量新招聘的大学生补充,但依然不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一部分学校,尤其是那些原来的厂办子弟学校,教师总数有余,如南炼中学、马群中学的师生比都在1:5左右,但教师的学科结够不合理,年龄老化,不能胜任日常教学的需要。
  第三,文化问题。几乎所有学校都认为自己的校园文化积累不厚,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即使像“燕子矶小学”“迈皋桥小学”这样本该有着深厚的陶行知思想传统的学校也认为自己的校园文化积淀不足。传统的`教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新的校园文化又没有产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学校这块本该有着丰富文化土壤的地方发生了文化断裂现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校长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他们或者领会不到校园文化的含义,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提炼、生成自己的学校文化,难以对自己学校文化的核心特色有准确定位。
  
  二、理论的反思:差异均衡视角下的优质学校
  
  (一)问题:困境抑或优势
  首先,学生是育人的对象还是学校实现利益的手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目的是育人成人,学生是学校关爱培养的对象。学校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然而基础教育实践中情形却不尽如此。一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学生的利益,学生被学校用来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这种办学目标违背了教育育人成人的本义,它是现代化过程中市场意识和经济利益对学校的冲击下形成的一种学校发展观,它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只是短期的,所造成的危害却是长期的。办学校并不能都是为了利益,基础教育不能受经济市场利益的驱动,它应该有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就是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