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0-09-10 17:25:53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是造成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国外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已被证明在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双重功效,同时在兼顾学生个性与群性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策略,在学生之中营造一种互助合作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改变目前教学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合作小组;学习效果

  引言

  作为国内高校本科通修课程重头之一的大学英语课程,如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改革的压力。一方面,现在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在提高,获取相关资讯的途径方法多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兴趣在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来自不同教育环境和语言要求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相差甚大。上述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老师课上精心设计的话题、任务和要求就不可能圆满完成,教师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再好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学习的平台也没有能力和耐心去使用;另外,学生的水平差距大,任课教师教学的水准不好把握,教师感觉力不从心,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满意。

  针对学生个体差距的问题,国内部分高校的措施是进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基本做法就是根据入学成绩或开学摸底考试情况,进行分级,并按照各级培养对象的特点安排课程设置,选择分级教材。这是符合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要求的做法,也迎合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里对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三种不同要求。但是分级教学有利有弊,虽然可以方便老师授课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分级依据缺乏统一固定的客观标准、教材选取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重组教学班级缺乏集体感和凝聚力等问题反而成了取得预期效果的巨大障碍。沈海萍[3]、张蕊等[4]发表的教学论文中都指出了类似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分组教学最大的缺陷在于对学生心理尤其是差生心理的负面影响,编入低层次班级的学生更容易有自卑感,对英语学习更加消极应付。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5]。笔者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实行分级教学,还是传统的分专业授课的方式。现实的分班方式和心理学的情感因素都要求任课教师寻求一种能够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现状是差距大、不积极、没自信,那就可以在他们之中倡导“主动、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那么,以师生、生生互动和协作为特点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一种有益尝试。

  1 合作学习的定义和内涵

  1.1 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应用在很多国家都在开展,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R.E.Slavin)教授、约翰逊兄弟(D.W.Johnson & R.T.Johnson)、以色列的沙伦博士夫妇(S.Sharan & Y.Sharan)以及我国学者盛群力、王坦、王红宇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约翰逊兄弟指出合作学习就是运用教学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王红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创新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策略体系;王坦则把它定义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1.2 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在各国的称谓和具体做法有区别,但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约翰逊兄弟总结出的五个要素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运用: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社交技能、小组反思。

  1.3 合作学习的效果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有关合作学习成效方面的论文、著作和试验都对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的效果持肯定态度。约翰逊兄弟在2001年在公布了一份关于合作学习研究的“元分析”,通过检阅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所作的900多项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双重功效,同时在兼顾学生个性与群性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国的专业研究者如盛群力、王坦等主持的大型课题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证实了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众多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合作学习,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研究群体。例如,张法科、赵婷(2004)发现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以辅助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探索、共同进步;俞巧雅(2007)得出结论,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减少传统班级里的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

  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合作学习能得到广泛而持久的运用,主要是因为它汲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总结了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把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和构想分为两个方面[6]:

  2.1 认识过程理论

  2.1.1 认知发展论

  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而促进的。“最近发展区”的创造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中,也体现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之中。像语言、价值观、规则、符号系统等都只有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掌握。他们都主张通过增加课堂合作时间来产生有益的认知活动。

  2.1.2 知识建构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知识的建构必须依靠共享和协商而不是命令或控制。建构性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该增进学生的合作与交往。[7]

  2.1.3 精细加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