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

时间:2020-09-24 11:45:45 建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

  一、建筑布局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

  清代会馆位于黄龙滩老街的上街中部,依街面走向和地势展开,居丑向未临街而建,大致呈坐东北面西南向(坐北向南偏西约30度)。其东边为余家老宅,西侧为由清代湖北黄州八县商人集资所建的黄州会馆。武昌会馆是黄龙镇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会馆为三进四合院式,采用典型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整体上呈长方形,面宽约21m,进深约80m,总占地面积超过1600m2,现遗存建筑面积约960m2。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自前向后有门殿、戏楼、拜殿、前殿、正殿等建筑(戏楼、拜殿及庭院今已被拆除),依功能和空间特征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该会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建筑群组形式融合南北特征。建筑群组受北方四合院落形式的影响,以间为基本单位,围合成多进院落,中轴对称,体现出明显的主从尊卑关系;同时院落形态受江汉地区建筑形态的影响,不以追求宽大为目的,而更像调节小气候的天井。

  2.建筑延续时间长。该建筑群现存最早建成的单体为1792年冬建成的正殿,1845年冬建成的前殿为最晚建成的单体,建设过程延续50多年。在半个多世纪里,延续了建筑群总体规划的完整和建筑风格上的基本一致。

  3.对建筑“风水”和环境的灵活应用。建筑群背倚四大坪山,面向堵河河谷,纵向展开布局,以求“聚财、纳气”。建筑群根据环境特征采用丑山未向,镇外的四大坪山主峰处于正殿后方(若采用常见的子山午向,则正殿后方正对四大坪山两峰间垭口)。

  4.为适应山区地形特点,整组建筑依地势高差,在保持场地整体基本平整的基础上,自前向后略有升高,以便于排水系统的组织。

  二、建筑设计

  除了前述的整体特点外,会馆在功能布置、构造、装饰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功能布置

  会馆的前部区域是门殿,建筑面积约200m2。门殿作为沟通建筑内外空间的纽带,融大门及仓库功能为一体,中部明间一穿堂式门厅用作建筑群的.出入口,两侧次间和稍间是库房。为满足库房采光和防盗的双重需要,库房建成重檐,窗开在两重檐之间。戏楼和拜殿组成会馆中部区域,主要功能是会客与观演:一些武昌籍商人把部分生意往来安排在会馆进行;闲暇之余,众人则可聚于院内,观赏戏楼上演出的精彩戏曲。遗憾的是戏楼于1983年被拆除,早已荡然无存,在原戏楼至拜殿南纵墙的地方建成一栋六层住宅楼,切断了整个建筑群。因年久失修,拜殿十分破败,大部已坍塌,仅存部分墙体和梁柱等构件。前殿和正殿组成会馆后部区域,保存较为完整,现有建筑面积约450m2。前殿的主要功能是祭祀:每逢年节和祭祀之期,武昌籍士绅商人等众同乡面向大殿祭祀屈原。正殿是学堂,正殿两侧的耳房则是居住之用。后来会馆逐渐成为余家的祠堂,成为黄龙余氏举行家族祭祀和处理重大家族事务的场所。

  (二)建筑构造

  门殿建于1819年,是整组建筑里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门殿平面布局为三柱九檩,面阔五间,通面阔为20.8m,通进深10.8m。门殿明间为抬梁式架构,单檐硬山灰瓦顶,通高7.85m,檐口高3.1m。上方探出的挑檐雕梁和高高立在房屋两侧的卷云状封火山墙,风格独特,挑檐下方隐隐可见精美的雕花装饰,尽显奢华。门殿的次间和稍间为穿斗式构架,重檐硬山灰瓦顶,马头墙式四级封火墙。建于1845年的前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4m,进深三间,通进深7.8m,四柱九檩,檐廊式构造,抬梁式构架,高7.8m。穿过前殿后的天井就是正殿。正殿是整组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于1792年。它由一个大殿、四个耳房组成。正殿和前殿对称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13.2m,进深三间,通进深8.16m,通高7.85m。正殿的大门上方原有一块大的石匾,上面书有“三闾宫”字样,今已遗失。正殿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构架为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形式,四架梁,梁架上部用梁与矮柱重叠,以支撑层面檩条。正殿的所有立柱和横梁清一色选用一人难以合抱的大木料做成,立柱采用直径约为56厘米(约合清代木工尺两尺)石基座为柱础。正殿两侧耳房面阔两间、进深两间,略低于正殿。大殿前有走廊和两侧厢房相通。正殿、前殿和东西两侧的厢房从四周合围,在中间形成天井,排水设施完善、合理,总建筑面积约500m2。

  (三)细部构造与装饰

  会馆建筑及装饰风格朴素平实。外墙装饰多集中于檐口周边,其他区域则很少有粉饰;建筑细部装饰则多集中于厅堂的门窗、栏杆、额枋等节点处;在门厅、正殿上有部分的装饰雕塑和绘画。装饰元素虽为数不多,但恰到好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于平实中见精致。门殿中部明间立面造型较为独特,单檐硬山灰瓦顶的檐口内收,纵墙直立上升超过檐口,超出檐口以上部分采用一大两小三段圆弧收口,这种处理方式具有较强的欧式建筑风格特征,在当时内地的建筑中是极罕见的。中部门厅两侧的封火山墙高出屋面,作四层卷云状曲线造型,圆转流畅,委婉动人。门殿次、稍间在造型上和明间有较大差别。门殿的次间和稍间高度略低于明间,为重檐硬山灰瓦顶。次间山墙为马头墙式四级封火墙,线条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两种山墙的对比使得其造型充满了韵律感。在门头两侧上方有探出的挑檐,檐下装饰有非常精美的花纹,“破四旧”时,原本非常漂亮的雕梁画栋全部被人用白石灰覆盖过,精美的花草图案、木制门窗和室内装饰雕刻构件以及石制的门楣、门凳、门槛等或被火烧,或刀刮,或锤砸,或移为他用,损毁严重。正殿的顶部房檐四角作墀头,向上翘起成翼角状,并形成部分封火墙。从造型和构造上看,翼角和正殿主体的构造并不一致,有拼接痕迹,应是后来在建耳房时增加的翼角造型。正殿内墙壁上方描绘有“喜鹊登梅”等内容的壁画,绘制手法精致娴熟。正殿迎面的横梁上凸起镂刻有六个至今依旧鲜艳的朱红印章。可惜这些立柱和横梁由于年久失修未加保护,虫子在上面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武昌会馆业已成危房!建筑的外墙高大,开窗很少。外墙使用专门烧制的青砖砌筑,很多砖块上都凸起有阳文“鄂郡”(即江夏,是武昌的别称)字样。还有一部分青砖上雕刻有双鱼图、菱形回纹、重环纹等装饰造型。这些都说明当时会馆的建造者特别慎重,建筑用砖是定制造烧的,使会馆之豪华更显与众不同。

  三、结语

  武昌会馆作为黄龙滩乃至汉水上游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轨迹的见证者,记录了汉水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其作为移民文化和商贾经营文化的物质产物,是“原乡性”自我特征的表达,也是异乡地域特征的融合。以黄龙镇武昌会馆为代表的汉水上游会馆,以其整齐严谨的建筑布局,坚实的建筑结构,细致独特的建筑造型,朴素平实的建筑装饰,精良的构造技巧,成为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清代商人求财、求学、求福的具体反映,带有晚清儒商意识形态的清晰印记。这些会馆现已成为研究清代社会历史和会馆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以及人们旅游观赏的胜地。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1.事业单位考试公基备考之清代文学常识汇总

2.事业单位考试公基备考之清代文学常识汇总

3.建筑简历封面

4.建筑实习自我总结

5.建筑环境调研报告

6.建筑员工述职报告

7.建筑电子简历模板

8.建筑技术专业简历

9.建筑专业简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