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育管理策略论文

时间:2020-07-01 16:00:29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育管理策略论文

  摘要:在“体教结合”发展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重训轻学”的管理方式仍有存在,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仍旧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导致运动员学业成绩情况不佳、学习情绪消极、运动员毕业后就业质量不理想等问题。体育的本质是教育,高校办学应以“育人为本”,通过建立和制定良好的、可运作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培养运动员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水平,挖掘运动员的最大潜力,培养“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育管理策略论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育管理;心理测评

  20世纪80年代,为推动体育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及运动水平,“体教结合”战略被提出,只有将体育、教育资源相互整合,融会贯通,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为优质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根本的培养目的,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回归教育,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有学上、有书读;第二是让广大青少年除了应对文化学习和高考外,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赛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体教结合”的重要发展规划,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268所普通高校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为高水平运动员打开了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2017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任务和实施做了明确指示,要求不断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体育-教育真正做到双向互动,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关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1.1尚未建立完善的高水平运动队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是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第一责任主体,肩负提高着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水平,为国家培养优秀高水平运动人才的责任。大部分的高水平运动员在进入高校前,虽然都是体育、学习双肩挑的成长状态,但更多的是以运动训练为主。进入高校后,高水平运动员在学习基础本就薄弱的情况下,训练和外出比赛也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有些运动员在进入高校后,会因为学习跟不上而出现心理落差,在学业上获得感较低,极容易导致运动员对学习出现沮丧、消极情绪。就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机制而言,大部分高校将重点放在了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环节,以及对运动员入校后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监管,却忽略了运动员入校后的文化教育管理和未来就业发展指导。从队伍的总体管理建设机制上,体现出重训练、轻教育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1.2未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高水平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分支。由于运动员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过早独立,所以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要比普通生更为成熟,抗压能力相对较强。但同时高水平运动员在心理社交方面也会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意识、思想行为偏执等心理状态[2]。虽然高校都会为大学生在入校和离校时做心理健康评估,但大部分普通高校却尚未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专项心理健康评估。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都与运动员有所不同,因此相同的评测所给出的结果也会有偏差。杨磊、庄明谦等人在对156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调查时发现,“大学生运动员在寻求社会支持的应付方式上使用程度偏低”[3]。当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时,高校仍用老方式、方法,只用制度的管,而不是心理疏导教育的话,长此以往,只会局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未来发展。

  1.3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缺乏教育管理警觉性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及管理层应提高警觉性,“跟踪式”了解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状态。由于大部分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基础本就比较薄弱,但当教学课程时间与训练、比赛出现冲突时,通常情况下,高水平运动队都会将训练、比赛排在首位,教学课程做出让步。大量的训练和外出比赛任务占据了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导致有些运动员无法及时跟进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下降,缺乏学习信心,主动性差,甚至有些运动员还会出现旷课、旷考、补考现象。还有部分运动员,将训练利益化,缺乏集体荣誉感,在通过训练达到升学、直研的目的后,就会出现训练情绪懈怠,学习成绩下降,更有甚者会直接自动退队。

  2关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育管理策略的若干思考

  2.1建立良好高水平运动员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应以“育人为本”,将高水平运动队的教学与训练一手抓,不能“厚此薄彼”。美国游泳国家队主帅杰克罗奇指出,教育是高校第一位的任务,大学生运动员以受教育为主要目标,而体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教育和体育并不矛盾,而且两者还相辅相成,对运动的理解、对自己的把握以及对心理素质层面都会有巨大帮助[4]。根据我国“体教结合”的现状,高校应结合学校特点,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形成“体教融合”的.良性运作的体制和机制。教务处可与体教部共同设置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方案,有效协调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与训练的时间冲突等问题,也可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成绩情况,开设相应课程补习班。在可运作的管理体制下,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中,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完成比赛任务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体育人才。

  2.2应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作系统性测评

  高校应将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测评纳入到对运动员的日常管理当中。早在2007年时,刘一民教授就曾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山东11所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本科)的心理适应能力做了调查分析,发现“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行为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角色冲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挫折承受能力、就业压力、总体满意度、自我意识等7方面”[5]。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相对普通生而言更为独立,成熟,这种心理状态也会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在群求社会支持的应付方式上使用程度偏低。”比如有自我控制、解决问题和自我承担责任,而较少使用逃避、对抗性行为等[6]。可见,高校必须提高对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测评的重视度,不可将运动员与普通生的心理测评结果一并而论。通过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系统性评估,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变化,有效防止运动员出现消极、抵触、或是对抗情绪,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2.3加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高校在重视提高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练员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学习培养,能够通过较好的心理学素质,与运动员达到相互了解的状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练员在执教时,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对运动员的思想动态有所了解。一旦运动员出现情绪问题,应选择“心理疏导”的方式去解决。除了关注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外,还应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的情况加以关心,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练员还要培养运动员能够自主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管理,从而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约束自己、鞭策自己,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可以克服弱点,清楚未来发展方向,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

  3结语

  通过对高水平运动队教育管理现状的研究,笔者认为,当前高校首先应完备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管理力度,重视心理健康系统性测评,提高教练员全方面教学素质。高校要改变原有“重训轻学”的管理方式,妥善处理“学训”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运动员入校时就能端正对学习的态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启发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将训练与学习统筹兼顾。教练员在对待运动员因新环境不适、学习吃力、人际关系出现消极、逆反情绪问题时,要以科学化的方式去解决,从而有效地帮助高水平运动员解决训练、学业和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水平,真正达到“体教结合”目的。

  参考文献

  [1]池建.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10-25(010).

  [2]赵春梅,赵乐亭.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校生活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40):106-107.

  [3]杨磊,庄明谦.应付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9(3):72-74.

  [4]牛国胜.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81-87.

  [5]刘一民.山东省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行为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4):42-46.

  [6]郑宏伟,孙树斌,幺兰,等.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208.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育管理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1.2016年湖北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测试须知

2.河南2017年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

3.提升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论文

4.2017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单独招生的区别

5.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及策略论文

6.成都学院2017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7.上海大学2017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8.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提升中教育督导的策略论文

9.探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之我见的教育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