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品德心理促进高校德育管理

时间:2020-10-05 18:41:5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探究学生品德心理促进高校德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品德心理 高校 德育管理

探究学生品德心理促进高校德育管理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掌握大学生品德心理特点,根据大学生品德心理规律进行德育管理,努力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高校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德育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管理有过许多尝试性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纷至沓来,不断影响着高校学生。高校德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形势的发展对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掌握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向,努力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一、品德的含义及品德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榜样示范等手段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稳定的特点与倾向,这时,我们所说的外在的道德己经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道德品质或品德是人的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作用下与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也依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揭示青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规律,对于培养青年优良品德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品德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即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种基本的心理成分。这三种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心理成分都不能形成完美的品德,只有这几种心理成分得以相应的发展时,品德才能形成。

  一般说来,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的相互关系是这样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倾向性。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下,通过一定的练习而形成的,同时道德行动一旦形成又可加强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

  二、大学生品德心理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环节。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己经掌握了知识性的道德概念,能较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当今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道德领域出现了一种很混乱的局面,道德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使社会失去了权威的道德准则;道德功能的异化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动摇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做人必须讲道德的古训,人要不要讲道德在一些大学生中成了一个疑问。社会上一些人包括某些党员和干部,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诞生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奉为跟上时代潮流的人生哲学,他们处处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谋私、不讲信用,道德严重失范,导致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美丑混淆,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当代大学生,复杂的道德环境使他们产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

  道德信念是对某种道德规范正确性坚信不移的程度,从而愿意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并主动维护。大学阶段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明确,在经过个人或集体经验证实后,就转化为道德信念。信念一旦建立,人就会自然而然按信念去行动,主动将道德知识转化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准则,从而保证道德行为的坚定性和一致性。

【探究学生品德心理促进高校德育管理】相关文章:

1.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探究

2.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问题探究

3.内部控制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

4.高校的学生各种心理问题

5.探究会计审核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论文

6.生命科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论文

7.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8.2016学生思维品质管理探究

9.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探究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