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宝典

9.2 压榨招聘者

9.2.1 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

简介

一些职位照实说不能引起求职者的推崇,可能连看也不看一眼,招聘者只能投其所好将职位描述得美轮美奂,其实不过是金玉其表。

行政经理=打杂的

市场总监=拉业务的

财务分析师=保险推销员

求职者满心欢喜报到之后,才大呼上当。

案例

哭笑不得的职位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时,她向记者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

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小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小薛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应对措施

求职者虚荣心作祟是遭遇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不要被听上去体面的职位迷惑,仔细询问职位工作内涵和细节,是必须做的。

9.2.2 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动力

简介

“在你认为最可恨的职场骗局是什么”的调查中,“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力”以20%位居榜首。

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力主要2种形式:

一是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再以很少薪水继续招聘新人。

二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半年合同试用三个月

具体表现在一些单位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鱿鱼”。新员工一般经历约3-6个月试用期,薪酬在试用期总是很少,转正后会大幅提高,然而卖力表现换来的却是一脚踢出局。

因为试用期工资、福利和正式录用差异较大,而招聘的费用微乎其微,利欲熏心的用人单位便通过无休止的“试用”获得最廉价却最认真的劳动力。

案例

被“年薪××万”迷惑

我是沙泉,大学毕业那年曾到一家民营公司干过一段时间,招聘时老板承诺年薪至少8万。然而我进这家单位后,公司给我定的工资低得让人咋舌,维持温饱都困难。对此,公司解释:三个月试用期满,考核转正后,工资即翻番上涨。可等我好不容易熬完试用期,公司却下发一纸通知,称我考核不过关,让我卷铺盖走人。由此我明白了,年薪制关键在于一个“年”字,“年薪××万”是个具体的数字,然而你能否干一个整年却是个未知数。一些公司惯用的伎俩就是年终前一二个月,巧立名目突击裁人,让你有苦难言,无处伸冤。

试用期都是3个月?

今年7月,财经大毕业生小李受聘于某广告公司。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他看到合同上标明试用期为3个月,合同期为1年。他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同学签约3年,其试用期才90天,而自己的合同期仅1年,就要试用3个月?

应对措施

1、了解招聘公司历年招收员工情况

2、密切关注劳动保护法中的保护内容:

签订合同时长 试用期

6个月以内 15天

1年以内 30天

2年以内 60天

6年以内 6个月(最长)

3、和用人单位必须签订就业协议,按照正常程序,这样也可进一步防止大学生受“陷阱公司”迫害。

9.2.3 薪酬陷阱

简介

所谓薪酬陷阱,指招聘时开始优厚待遇,等到员工正式上班,之前的承诺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实现,于是受骗者大呼上当。或是针对薪水中一些不确定收入,进行虚假承诺,最终“缩水兑现”。只有口头承诺的薪酬,其变动的空间和额度难以预估。可付可不付,不付,你该如何?

案例

月薪4000背后的霸王条款

长春市某大学10名学生集体到广西的一家民营企业做食品检验工作。当时该企业给学生的口头承诺是:月薪4000元,外加年终分红;工作满一年,分房;工作满三年,配车。所有人都认为这几个学生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10人没有和该企业签订任何的书面合同,就去了广西。

到了广西之后,急于求成的学生们草率地与该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一个月之后,所有人都大呼上当。他们的月薪确实是定在了4000元,但是在工作中他们经常违反合同上的“霸王条款”。例如,迟到一次罚款500元;在食堂吃饭,剩饭、剩菜罚款100元。

结果,大家一个月工作下来,扣掉各种罚款,实际发到手里只有可怜的三四百元钱。学生集体反抗,说要辞职不干了,该企业拿出工作合同,要求每个学生交8000元的违约金。学生说,在学校谈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该企业则表示,请拿出证据来,众学生木然。

应对措施

1、先界定薪酬的上下限,并协商支付方式。

2、提成如何拿,比例是多少?年末分红是多少?

3、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是否给缴纳?

4、不清楚的地方问清楚,试用期待遇如何?时间多久?

5、签订书面协议、工作合同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9.2.4 窃取劳动成果

简介

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小规模的广告或设计公司,由于自身缺乏足够和优秀的创意,另行聘请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又需要较大代价,便想出借招聘新人来获取新鲜创意的点子。

这些企业有一套完整的招聘考核体系,从笔试、复试、到面试,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多人往往败在最后,尽管面试很顺利,薪金福利、工作时间、内容都能接受,最终却得不到OFFER。

案例

刘先生软件专业毕业,已经有5年的工作经验。今年,由于工作环境不如意等诸多原因,准备跳槽,到某软件公司应聘程序员。该软件公司有四五十人规模,薪酬每月8000元,对此,刘先生觉得比较满意,是自己想要去的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流程非常严格,初试合格后,进入笔试阶段。笔试内容是使用JAVA语言,上机编写一段程序,时间不限,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但不能相互交流,只要能完成目标。在一个面试的房间里,共有8名求职者,每个人的试题不同,几个年轻人无意中发现,看似8段程序,其实恰巧能整合成一个项目。

笔试结束后,刘先生再也没有接到消息。据了解,其他的几个求职者也没有得到回音。

应对措施

首先,在设计之前,事先讲明版权归属问题,与雇佣方谈好价格。

其次,设计完成后,先交打印样图,不要一上来就给电子版,以防他说不满意你的设计而后又直接在你文件上稍稍改动,占为己有。

最后,不要相信“我们的报酬会让你满意”和“长久合作”之类的空头支票。

9.2.5 神龙见首不见尾

案例

大学毕业生小蒋日前网投,收到开发区一家公司面试邀请,上面又面试具体时间、地点、需携带证件等。

在约定面试时间前一天,小蒋再次接到那家公司电话通知,一名男子在电话告诉小蒋,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公司决定取消今天招聘计划。然而该男子并未挂断电话,反而在电话中安慰小蒋。

晚上,小蒋上网收到该男子在QQ发来的加好友请求,小蒋没有多想就接受了。该男子偶尔给小蒋一些找工作的建议,一来二去,小蒋和男子成了好友。

几天后,该男子突然打电话给小蒋一个消息,开发区一家日企招聘,他有熟人可以引荐。听到这个消息,求职心切的小蒋拜托该男子帮忙,并听其建议将2000元红包交给男子手中,让其帮忙打点。

随后,小蒋一直没有等到消息,打电话手机关机,这是才意识到受骗了。于是拨打110,尴尬的是,小蒋除了知道该男子网名及拨不通的手机号外,其他信息一概不知。

应对措施

中介资格必须确定

保留证据,如收据、用人单位合同等文件,至少保存复印件,用法律维权。

Copyright©2006-2024应届毕业生网yjbys.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