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各地平均工资

时间:2020-11-30 11:22:18 工资待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客观看待各地平均工资

  年年公布各地平均工资,年年遭遇类似吐槽,何以如此?

  平均工资,是一项反映工资总体水平的指标,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不同于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

  2014年12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说:“适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并透露,全年已有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4.1%。

  首先,很多人不明白公布平均工资的意义。职工平均工资是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一,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劳动者维护个人权益,这个数据必不可少;第二,它还是最低工资的测算依据,也是工伤等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第三,有了这个数据,每年对低收入人群的托底、对高收入人群缴纳社保的限高,才有依据。由此可见,公布平均工资并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糊弄民众、误导国家决策,而是为了国家及时科学决策。

  其次,很多人不明白职工平均工资的准确含义,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到手的现金收入。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各个单位全年的职工工资总额相加,除以全部职工人数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工资总额,不仅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还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此外,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和为职工建立的养老、公积金、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的基金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减部分,也包括在内。理解的偏差,加剧了人们对平均工资不接地气,以及自己被平均、被增长的'感觉。

  再次,网友吐槽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国家统计局的工资统计和情况发布,仅是一个大数据的平均工资,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工资中位数情况,让大多数人无法掌握自己在具体行业、地区和国民收入中的坐标。一边是平均工资高企、个体实际收入相比差距巨大,一边是自我收入位置的不明确,在焦虑、失衡等心理支配下,平均工资被吐槽也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