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1-05-18 10:35:56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高中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的人人都有希望,个个都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参研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为重点,让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今天我要从分析教材、认识学习、目标定位、教学定位、过程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篮球行进间运球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球类项目,是七年级的一节新授课。篮球运动是奥运会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参与这项运动不仅有益骨骼的生长发育,使你身手灵巧,思维敏捷,而且还能提高你的协同合作能力,为你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基础。因此本课的重点是手臂用力和身体协调。难点是控制球的运行范围。

  二、学情调查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我校701班有学生42人,男生特别喜欢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良好,个别学生的篮球技术很好,对篮球运动有广泛的兴趣。该班女生身体开始出现变化,比较害羞。运动过大的项目不太喜欢,因此我将把游戏与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提高运动能力。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要求及教材特点,制订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进间运球。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3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100%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体现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应用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我主要选择参研式教学法,方法的主要手段是发现问题、讲授问题、参研合作、解决问题等几个环节,注意学生集体合作和参研性的培养。

  五、学法应用

  根据所措施的教学学法主要采取: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合作探研、互动反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参研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具体教法、学法措施和运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为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七、教学流程

  一、感知体验 激发兴趣

  首先是课的常规,包括:集合、整除、清点人数、检查服装、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接着进行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绕篮球场四周慢跑,徒手操与熟悉球性(抛接球、球绕腰、球绕腿、原地运球)相结合。通过各种练习教学,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问:

  请问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看一段NBA球星展示的视频。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小结。

  作用是为组织本队形成有效进攻,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先进间运球》。接着安排一个激趣小游戏“四面楚歌”,让学生拿球后进行运球,在运球的过程中破坏他人运球,自己运球不被他人破坏。目的是运球过程中的运动技术,让学生形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运球老被别人破坏,我怎样才能把球控制好,不被别人破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合作探研 突破难点

  让学生八个人一组,自由分成一组,每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进行尝试性运球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小的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三分钟后,让每个小组长对组进行统计,然后把统计结果汇报给老师,刚才的练习中就可能发现的问题:老师我的运球老是控制不好;一加速运也控制不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学课件,课件展示一定的字幕,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原理及方法,老师讲解重、难点,学生观看后形成一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然后在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老师给每位学生一张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着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表是我在课前就设计好的预计到此阶段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效果,老师看了评价后,看看学生那些地方还需要提高,那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老师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巡视,把优秀的学生选出来,做为本组的标兵,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练习五分钟后集合学生,请出二到三名学生进行示范,同学们看完示范后,进行总结那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那些地方有待提高。然后老师接着进行展示,进行三次展示,前二次进行错误示范,最后一次进行正确示范,然后请学生指出老师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示范。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研,就得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运球时手臂用力一定要与身体移动要协调,当球远离身体时,一定要加快身体移动的速度,同时手臂用力减少,反之也一样。然后在进行练习这时候我给出三种练习方法:

  1.慢速运球

  2.快速运球

  3.急停急起运球

  让学生在这三种运球中不断总结提高。老师在观看后,发第二张自我评价表,在这个阶段对照评价看看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提高,那些地方练习的不够需要巩固加强,同时找出本组优秀的同学,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作小老师,帮助同学进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运球有趣的游戏地,老师也参与进去,让学生在游戏中渐渐体会出行进间运球的规律。

  三、认知规律 提高发展

  当学生掌握运球的一定规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始下降,我在这个阶段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游戏,运球接力比赛。比赛的规则由学生自己制订,老师参与其中,本节课气氛推向最高潮。目的是在游戏中巩固运球技术,调动课堂气氛,在活跃的气氛中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四、反馈互动 调节放松

  1.播放一段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老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按摩方法,让学生二人一组互相按摩。目的是通过按摩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了按摩手法后,要回家给爸爸、妈妈、长辈按摩,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

  2.让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最后老师做出综合性的总结,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3.回收篮球2个。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探研中成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锻炼的方法,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成为社会有用的、健康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场地器材设计:篮球42个。

  预计平均心率为:135--145次/分,

  运动密度约为40%--45%,运动负荷为中等。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实验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弹簧的长度L/cm

  弹簧的伸长量x/cm

  弹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做出两个不同弹簧的F—X图象,然后进行比较。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产品设计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布置课外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推荐】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相关文章: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07-19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14

【推荐】高中说课稿范文汇总四篇06-10

有关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06

【精华】高中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07-05

高中音乐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06-14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06-14

【推荐】高中说课稿集合八篇07-05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07-18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