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网>主页 > 手抄报 > 清明手抄报 > 清明手抄报素材:清明文化与中华魂

清明手抄报素材:清明文化与中华魂

发布时间:2017-04-24来源:手抄报资料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不知不觉又到清明时节,在岁月变迁和人世的折转中,涉世更深,对人世间诸番世相思索也更深了。清明文化,如今看来,也可谓是蕴含了中华民族之魂。何以有此一说呢?首先,其中有民族的“慎终”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在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中,天地由一片混沌(太极或无极),分化为阴阳二气,然后生出四象、八卦,乃至四维六合十方大千世界,人居其中,为万物灵长,有思想,有追求,有情感,天地灵气汇集于一身,怎能不去珍惜;第二,因为独特的世界观,大多国人看重风水,认为死后埋葬在一风水宝地,可以改变子孙后代的运气,影响命格;第三自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影响两千余年。三纲且不去论,五常(仁义礼智信)中仁居其首。仁者,爱人也!更何况是朝夕相处骨肉相连的亲人。一个人不在了,纵然“上穷碧落下黄泉”也难以再见,所以悠悠千载,世虽更三古,人虽历三世,而国人的“慎终”观念,历久弥新。

  其次是“追远”。 “追远”在于“百善孝先”与“寻根念本”。不知什么时候,民间早已经有“百善孝为先”的善恶标准,三国时期,曹魏选拔人才,一条根本方法就是“举孝廉”,因孝故能忠,此言确实有几分道理,所以中华历史上大奸大恶但是有孝闻天下者,也层出不穷,而后人每每谈起不免感喟。今时今世,世界变化光怪陆离让人应接不暇,文化更是没落已久,然而毕竟是炎黄子孙,留着中华的血液,人们对于孝道一事,依然是铭感于心。与孝道并存千万年的是“寻根念本”。相信很多人反观自我的时候,不由得想到自己的亲人,想起自己的祖先,想起自己的国家,想起自己的民族,以及那几千年辉煌夺目的浩瀚历史。那一刻,会猛然惊觉先辈们当年披荆斩棘有过怎样的丰功伟绩,又经多少的悲欢离合和人世沧桑,才有了今时今日的你,那一刻,必定为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所以我们是那样眷恋故乡的土地,当哪一天垂垂老去之时,也想像一片落叶一样归根,尘归尘,土归土,该有多美。多年以前,香江词人黄霑在《我的中国心》中写道:”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是的,正是因为我们”追远”,所以才会如此。

  再次,清明文化中,还有国人对人生的思索。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在细雨纷纷天色溟漠的清明时节,你和父辈带上香烛酒饭盒鲜花纸钱,去先辈的墓园钱瞻仰祭拜之时,除了世事无常的感叹以及或深或浅的伤感之外,人是不是也晴朗明白了许多呢。若你是父辈,以前忧惧自己走后,孩子孤苦无依难以成长独立,以至于寝食难安,更深陷在亲人离世的悲伤中难以自抑,此时的你或许会豁然开朗吧。人生最终要归于极乐世界,无非迟来早来,何不如自在的过活呢?亲人的去世是天道循环,自己的离世也是天理循环,至于子孙后代都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你又何须多虑呢?多年以前,儒家认为“无鬼神,应厚葬”,墨家认为“有鬼神,应薄葬”,如今的我们都在信与不信之间,更多的都是反观人生。所以此时若你只是个年幼的孩子,也会生出世事如幻梦的感觉,也许觉得在世上真正爱过方是真正活过。

  清明文化,除了“慎终”、“追远”、 “反观人生”之外,其实还有“生者奋发”和“把握现在”的道理在里面。两千多年前,当子路问孔圣鬼神之事的时候,孔圣反答道:”未知生,焉知死?”逝者已矣,我们都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许无法做到庄子丧妻时的鼓盆而歌,但是却也知道不应该过度沉湎在悲伤之中,反而应该好好活着,奋发进取,把握现在,珍惜当下,那样,先辈们若有心电感应,必定也会含笑九泉。

  “慎重”、 “追远”、 “反观人生”、 “珍惜当下”等,这些清明文化中的精粹,几千年来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想起百余年前辜鸿铭的一段轶事。当时西学东渐,西人嘲笑国人用香烛酒饭来祭奠逝者,笑问辜鸿铭他的先辈们会用得到吗?辜鸿铭冷笑反问:”你们在逝者的墓前摆上鲜花,他们闻得到吗?”洋人顿时面惭口塞,他们毕竟不懂中华文化。在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文化不免也备受影响,当我们也开始采用鲜花来悼念亡者的时候“慎终”、 “追远”等观念仍在,所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革新,国人的气质人在,因为我们的根在,我们民族的魂仍在。

  中国文化,是何其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清明文化所能包含了尽的。在当今国学没落传统渐失的年代,我们该做的就是传承和弘扬如清明文化这一类有中华文化之魂的文化,这样我们的根才会更牢固,国家才会更富强。

栏目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