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网>主页 > 手抄报 > 普通话手抄报 > 三年级普通话手抄报

三年级普通话手抄报

发布时间:2017-11-17来源:手抄报资料网

  「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详细介绍了民国二年(1913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1]:

  民国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最后确定下来的成员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为各省推举。结果来自江苏的会员有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此外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从这个组成名单来看,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会议结果。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

  国音统一会议过程花了一个多月,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 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6500个字,引者注)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但不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从以上国音统一大会的过程来看,所谓粤语或者洛阳话或者陕西话“差一票”成为国语只是个民间传说。读音一个字一个字敲定的“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1928年,又在“老国音”的基础上颁布了“新国音”,即现在台湾仍然使用的国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在大陆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中, 官方语言 定名为“普通话”--“普遍”和“共通”的语言,确定其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共同语,当时也没有进行投票以选择哪种方言为基础,因为“国语”已经推行几十年了,汉民族共同语已经形成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通用语言。更具体的说明见下边对“票选普通话”的真伪分析。

  另外,对“粤语一票之差”,有各种说法,主要出自孫中山否決粵語為國語支持用北方話作為國語,此文有很多不经推敲之处,例如首届国会就讨论国语问题,又说国会一半以上是广东人,但当时国会参议院广东议员比例为10/274,众议院广东议员为30/596,可参见《论第一届国会选举》https://modernchina.org.cn/UploadFiles/ztsjk/2010/11/201011291005361463.pdf:

  确定国会采取两院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

  参议院议员总计274 名 , 每省省议会 各选 10名 , 蒙古、西藏、青海、 中央学会 、 华侨选举会分选 27名 、10 名 、3 名 、 8名 、 6名 ,而众议院议员则取“人口比例主义” , 由各地方人 民选举产生,每 80万人选议员 1名 (人 口不满 80万之省亦得选出议 员10名, 蒙古、 西藏 、青海与参议员人数相同, 总计596 名。

  说“陕西话、洛阳话因一票之差成为国语”,那是凤凰网对王蒙在《锵锵三人行》中于民间听到的传言加工以吸引眼球:王蒙:陕西话洛阳话都差一票成为国语。 四川话也有类似的民间演绎,湖北话更是说 一代表投票时上茅房了,所以才以一票之差落败,皆不可信[3]。

  祖国人民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各种版本的 “XX方言差一票成为普通话/国语”的流言如雨后春笋,纷纷在网络上出现,代表作是下边提到的“票选普通话”。

栏目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