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网>主页 > 手抄报 > 春节手抄报 > 春节手抄报内容:古代春节吃什么

春节手抄报内容:古代春节吃什么

发布时间:2017-05-20来源:手抄报资料网

  在中国古代,无论生活富庶还是物质匮乏的时候,对于过年时的“吃”都是格外在意的,怎么吃和吃什么,在不同时代都各有讲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过年食俗。

  鸡——古人过年位居第一的吉祥菜肴

  魏晋时期初一杀鸡图“吉”利“禳恶气”

  中国目前过年食俗,基本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形成或出现雏形的。如今人们过年时必吃鸡,便是受魏晋人过新年习俗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人们都把鸡放在节日食品首位,年节供应品顺次称为“鸡鱼肉蛋”。 古人过年喜欢讨吉利,鸡正符合这种消费心理。鸡谐音“吉”,过新年时烧只鸡,图的就是这个“吉”字,而且最好烧一只全鸡——整个吉祥。广东人、香港人过年时则喜欢吃鸡翅,或许与人们将鸡说成凤凰有关,取“凤凰展翅”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大展宏图。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还喜欢在正月初一吃生鸡蛋。《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芽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荆楚岁时记》为南北朝时梁人宗懔所撰,记载的就是时人过年的食俗。南朝人吃生鸡蛋可不是取“元旦”之意,而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时人认为,喝生鸡蛋可清热降火、防治瘟病。

  “五辛盘”——古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凉菜

  隋唐时期“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

  到隋唐时代,魏晋时期形成的过年食俗被进一步强化。《荆楚岁时记》提到的南朝人过新年餐桌上常见的“椒柏酒”、“屠苏酒”、“五辛盘”,均为隋唐人所接受,并发扬光大,特别是“五辛盘”这道菜,在中唐以前,时人过新年时必吃。

  所谓“五辛盘”,就是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五种香辛蔬菜,装在一个盘里子食用,有点像今天过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盘。这个拼盘的营养价值,全在于其保健作用。 过年时,正值寒尽春来的时节,气温仍较低,人们极容易患感冒生病,而这五种蔬菜都有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的功效,能起到预防时疫流感的作用。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盘”在隋唐时特别流行,是少不了的一道冷菜。

  “屠苏”“椒柏”—— 古人过年最青睐的两种佳酿

  宋代喝“屠苏”饮“椒柏”除百病“辟疫疠”

  宋代,人们的过年食俗与隋唐并无多大变化,但宋代城里人过年时的消费形式出现了新风尚。这种新风尚,就是现代流行的过年“下馆子”,喜欢在饭店吃年夜饭。 宋代过年的喝酒之风大概是历朝中最浓的,时人即使再穷,过新年也要有酒喝。

  宋代把酒当饮料来喝,故将喝酒称为“饮酒”,当然这种酒不会是高浓度的白酒,而是酒精含量较低的屠苏酒饮,“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及长。” 屠苏酒,是中国过年时喝得最多的一种酒,它实是一种药酒,可防治瘟疫。正月初一喝屠苏酒风俗,就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古人过年时喝椒花酒还十分讲究顺序,不像现代一样从年长者喝起,先敬老人,而是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即年龄最小的先饮,年龄最大的后饮。古人认为,孩子增一岁,渐趋成熟;老人失去一岁,日趋老迈,故须先祝少年人健康成长,再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煮饽饽——古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种美食

  明清时期“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

  现代的过年习俗其实是在明代时定型的,最典型的是正月初一吃饺子的食俗,就是明代人吃出来的——饺子,也成为明代以后中国古人过年时最喜欢吃的面食。

  饺子是中国一道著名的速食面点,其出现历史比较早,最初叫“饼饵”,传说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他将药包进面皮子里,煮熟后连汤带水,让病人一起服用,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张仲景“祛寒娇耳汤”。 在唐代,饺子则被称为“牢丸”,如果是水煮的叫“汤中牢丸”,蒸饺则叫“笼上牢丸”。明代又称饺子为“扁食”、“粉角”、“水饺子”、“蒸面饺”等,概因熟化的方式不同。

  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了明代人过新年风俗,“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明朝时,宫里还把饺子称为“水点心”。此外,明宫还有一种特殊的食俗,在大年初一有吃驴肉“嚼鬼”的说法。《明宫史》称,“又骗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

栏目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