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十个求职故事

时间:2021-03-12 09:17:30 求职故事 我要投稿

大学生十个求职故事

  求职,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向企事业单位寻求为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的一种过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十个求职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大学生十个求职故事

  大学生求职故事:

  故事一

  王刚同学毕业于黑龙江哈尔滨某高校,性格比较豪爽,四年的大学生活亦比较充实,标准东北大汉,即将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与同学道别等活动每天都是匆匆忙忙,没好好制作个人简历,校园招聘会上人山人海,每个用人单位摊位前均挤满了学生。他用一张A4纸随意写下了个人情况(姓名,毕业学校,专业,联系方式)。王刚同学也投递了个人的“简历”。

  点评:

  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讲,个人简历一般需陈述自己的个人信息﹑自我评价﹑文化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在校所接受培训﹑在简历的右上角贴上一张1吋或2吋最近免冠彩色照片﹑简历一般用一张A4纸打印最佳﹑一般在简历还有些附页,如学生在校成绩单(需要有学校的红色大印)和学校的推荐单﹑关于获奖奖项。学校出据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单原件要妥善保管,你投递简历时可用复印件,但切记正式面试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会要求你出示原件,准备一份完整简历(包括简历、学习成绩单、学校推荐信)是必要的。

  故事二

  张华同学在校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学本科,性格活泼开朗,家境优越,在校偏爱文化课,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仅是刚刚通过,比较喜欢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善于言谈,每次与同学交谈,自己讲话的时间要占交谈时间的80%,穿衣服喜欢花花绿绿。

  点评:

  衣着以整洁为标准,不须穿些奇装异服或浓装艳抹,及戴过多首饰。当然艺术院校自另当别论;谈话尽量保持正常沟通。

  故事三

  林玉杰同学很谨慎地将个人简历递至笔者手中,简历的封面是用相纸打印出来,有一幅个人艺术照正中端坐,因为面试现场人很多,她一直在与其他同学不停地交流着,谈班里某同学刚才在找工作时受挫了,某单位负责招聘的人长得有缺陷等等,笔者均听在了心里,抬头问“林同学,能否介绍一下你在学校的成绩?”

  林同学两分钟未回答出这个问题。

  点评:

  在面试过程中,交谈时不宜东张西望,或做些小动作(如两手不停抖动、身子不停摇晃等)。因此,在面试之前要先做模拟训练,如可找你的同学或老师给你面试,设计几个问题,通过情景模拟面试你一定会受益非浅。

  故事四

  何菩同学,毕业于黑龙江哈尔滨某高校,英语六级,机电一体化专业,从其学校成绩附表中发现她的学习成绩平均92分,爱好单一,属比较文静的一个女孩,同笔者一起作为面试官的公司资深工程师问了她几个专业方面的问题,何同学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很明显其思维逻辑性比较好,对所学习的专业课程知识点比较系统。

  点评:

  对所学的专业课要进行整体再复习一次,将这些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交叉连接,记住基本的概念是必要的。如一位学习经济学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笔者问:在经济学领域,是否了解什么是无形的手?什么是有形的手?经济软着陆与硬着陆有何区别?你的毕业设计主题是什么?主要结论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若不加以整理,在五分钟内是很难做出完整回答的。

  故事五

  在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的校园招聘现场,王剑波同学递上其简历后,就一直在介绍自己,先是用英语然后用中文,用“双语”进行了介绍自己,大约用时8分钟,虽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他同学都在等着投递他们的简历,在些同学从笔者眼前离去,笔者也在着急。

  点评:

  通常在校园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接到很多简历,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同时也期望学生能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不需要客气,可将你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讲出来,但你也要注意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员极有可能会打断你的话,主要是在考查你的应变能力及思维能力,因此只有自信且事先做好准备的你才会脱颖而出,用人单位的大门永远向时刻作好准备的人敞开着。

  故事六

  不自信,不是指面试时表现出来的情绪,而是指贯穿整个求职过程的心态。你经过十几年的苦读,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份能展示你才华的工作等着你!不要因为一、二次,或是十次、八次的失败而垂头丧气,畏首畏尾,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失望。其实失败完全正常;反而一次搞掂的,只能说明你的.运气非常之好。

  职场上招聘的偶然因素太多太多,“潜规则”满天飞,刚走向社会的学生恐怕难以想象。比如,许多公司在招聘时都有“歧视条款”,除了像年龄歧视可以毫不掩饰地写进招聘条件之外,还有五花八门“歧视条款”是不会摆到桌面上的:

  学历歧视——不招博士生和大专生(在可以录用时)

  地域歧视——不招某某盛某某市(地)的人

  出身(毕业院校)歧视——不招某某大学、不招某某系毕业生

  性别歧视——不招女生(或男生)

  面相歧视——你的长相恰好被认为是不适宜的(不关乎美丑)

  还有血型、性格、星座、属相歧视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招聘中的非理性因素有时竞是你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如果你被莫名其妙地涮下来,有时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恭喜你中招了!你的光芒恰巧被与你有着某种联系的前辈带给用人单位的阴影给遮盖了,这不代表你不行或是你有错!你只要轻轻地为用人单位或是老板个人的狭隘惋惜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此时你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必为此浪费时间,也不必为此去指责用人单位,他们这么做必然有他们的道理,

  相反的,有“歧视条款”必有“优先条款”,凡是私底下制订“歧视条款”的,对应的一定有优先录用某地、某校或某类人的不成文规定,你不妨到自己能享受到“优先条款”的公司试一试。

  破解招数:冷静分析失败原因,牢固树立自信心,尽快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优先条款”。

  故事七

  自信心是树立在扎实的功底之上的。常言道:练功不练气,等于白费力;有了大学本科或更高的学历,是练过功的标志,但“气”练得好不好才是成败的关键,这里所说的练“气”有两层意思:

  一是夯实专业知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用人单位喜欢用有经验“熟手”不假,但同样不会拒绝“璞玉”。

  明知你是刚毕业的学生,不会非要考你需要工作经验的问题,一般是想了解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你应该掌握的知识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不怕你不会,就怕录用你以后怎么教也不会!这时候就要看你平时“气”练得怎么样了。

  我曾作为主考人员面试过一个女生:本科毕业、专业对口、谈吐自如,完全符合我们的招聘电子出版物编辑的条件,考题非常简单:一是手写一篇300字的短文,二是把文章在电脑上打出来,可她却搞砸了:300字的短文里竟然有5、6个错别字(标准是错别字不超过2个,这个标准其实已经非常低了),字也写得很对不起读者(也许现在没人相信“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了);在电脑上打印出来的文档没经过版面编排,很不美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递交的应聘资料里就赫然有两份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却处理不好简单的Word、PowerPoint文档。现在早已过了证书“崇拜”的年代,这样的证书,不但不能给自己加分,还会起反作用。

  如果你只是为了拿证书去参加各种考试和培训,而没有真正掌握实用的知识,还是趁早不要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了。看着这个女孩离开时,额头上被深圳的酷热闷出来的汗珠,我非常为她惋惜,这份工作月薪3000多元,还有提薪空间,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份好差事,看得出她也非常需要一份工作,但初试不合格,她连进入下一轮谈待遇的机会都失去了,如果她平时学习专业知识方面能稍稍再用点心,可能早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啦!

  故事八

  今年23岁的徐晓是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连续3年获得奖学金,实习成绩也很好;是学生干部,还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

  进入大四,很多学生开始谈论就业话题。徐晓对此有些"不屑",她对自己的实力和前程都很自信。徐晓的就业目标是做一名"有理想"的记者,踌躇满志的她给自己定下目标:非地市级以上的媒体和单位不去。"当时我的想法是,自己总能在省会济南立足;退一步说,就算不能留在济南的媒体,去一家规模较大的杂志社也没问题。"说这话的时候,徐晓一脸苦笑,"现在我才明白,现实远不是理想中的那样,我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春节前,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进校园招聘,别的同学都忙着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徐晓却悠闲地在图书馆看书。她有自己的想法:媒体一般在春节后才招聘,凭自己的本事,就业不是难题。转眼到了3月份,用人单位的需求达到最高峰,徐晓这才行动起来。她向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无一单位录用她。

  经历过几次打击后,徐晓开始"怀疑"自己,也变得有些慌张。"那时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不一定合理。"她开始"退而求其次",决定放弃做一名媒体人的梦想。当时正值校园招聘的高峰期,也确实有不少机会,包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打算聘她当文秘,但考虑到可能有更好的工作,她犹犹豫豫间就放弃了。 "就像俗话说的高不成低不就,出现机会时,总有些不甘心,以为还会有更好的工作,结果是好工作从身边溜走。"

  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徐晓的压力越来越大,她不得不改变了想法,打算找个单位先干着。但这时用人单位大规模的招聘计划已经过去,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是要求有工作经验就是要求研究生学历,以致找工作越来越难。徐晓变得彷徨踌躇。"那段日子真的很难过,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与用人单位签约,心里很后悔。"徐晓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再找不到工作的话,就去超市做促销员或者去饭店做服务员。

  毕业前半月,徐晓收到了一家广告公司的邀请,从事文案策划工作。尽管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她还是与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我只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最初的我太自信,以至于没有认清自己,对就业准备不充分。"徐晓深有感触地说,找工作的过程使自己变得成熟和理性,不但清醒地了解了自己,还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九

  楼市火爆,人员涌入;楼市冷清,毅然离去,这个工作充满了变数。但是为了生存,许多人前赴后继,撇家舍子,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起早贪黑、栉风沐雨,只是想在楼市的大潮里淘得一杯属于自己的羮。

  这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若干年后,这个职业也许会消失,但今天,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留下了辛酸苦辣的故事,留下了他们以后可以讲给后人的青春。

  赵雷,一个刚满18岁的河南人,干这行也只有三个月,每天就是在固定的地方"摇单",赶上好时候,一月也能卖出两三套,每卖出一套,能有几千元的提成。如果卖不出房,只有2000元的保底工资。

  每天早上例行晨会,由主管召集,点名签到,传达一些新的政策,安排一天的工作。

  每当路边有车停下来,他们就会主动上前,不停地介绍他们的楼盘,一天下来,不知要说多少话,长期重复,练就了流利的口才,娴熟的业务,赵雷几乎能做到一口气介绍业务,每分钟说完300字左右。

  赵雷他们三个人,都是20来岁的孩子,来自不同的省份,在这里是一个小组,每天的工作就是路边"摇单"。盼望着快点挣些业绩,然后就可以在售楼大厅坐等接待客户,收入也会高点。

  在远离城市中心区的地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周边还有很多平房和农田,也缺少应有的基础设施,但即便如此,销售依然火爆。

  路边摆满了各种广告牌。这些人有的根本就不属于哪一个售楼公司,有的就是当地农民或是小商贩,也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他们只是负责联系客户,然后推荐给正式的售楼员,赚取介绍费。

  洽谈、签约等一系列的销售环节是每个售楼员必备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一般来讲,只有业务熟练的人员才有资格在售楼处接待客户。进入售楼处的客户也是买房意愿明确,容易成交。

  高端大气的楼房就建在村民的家门口,虽然首付只需30万,但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也还是买不起,好像楼房与他们无关,继续种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土地。

  售楼处一角,刚刚午饭过后,售楼员们又开始联系客户。手机微信也成了这一群体重要的通讯工具。

  客户早已经交了预付款,不时来看看新房,因为还没有完全交房,只能在远处看看自己未来的家。

  楼盘的样板房是销售人员常去的地方,每天不知跑多少趟。往往是刚带了一个客户过来,又接到了另一客户的电话。

  小董来自承德,与爱人在香河租房住,每天都与房和人打交道,眼看着大量的房子建起来,又有无数的人从自己手里买到了房,可是哪一间房是属于自己呢?她的梦想就是现在努力工作,多挣些钱,也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屋。

  故事十

  小韩的家乡在威宁的一个镇上,今年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一直梦想在城市上班,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从大一的暑假开始,就跑人才市场,为杂志投过稿,也上街发过传单,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是自己还是积累不少经验。"小韩说,因为家里贫困,为了维持生计,画画还不错的他,在花溪一些景点摆过地摊,可是时间越久,就越觉得离自己的新闻梦更远。

  "今年我从4月份就开始找工作了,但是每份工作都干不久,总是放不下最初的理想,感觉做其他工作都不顺心。"于是他陷入"习惯性跳槽"状态。直到最近,马上要开学了,学校寝室不能住了,只有蜗居在人才市场附近的求职公寓。他慢慢接受现实。如今,他每天都会去网吧上网搜索招聘信息,只要人才市场有招聘会,就会跑去瞧瞧,求职目标也不再限于新闻事业,"还是先找份行政方面的工作做,老这样一直下去也不是个事。"他说。

【大学生十个求职故事】相关文章:

大学生求职十个小故事08-18

大学生求职十个经典故事08-23

大学生求职故事励志故事07-15

求职故事:大学生的求职历程07-22

大学生银行求职故事07-08

大学生经典求职故事03-29

大学生海信求职故事03-28

残疾大学生求职故事03-17

大学生求职故事201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