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的职业规划的常识

时间:2021-03-06 16:29:54 职业生涯规划 我要投稿

填志愿的职业规划的常识2016

  职业规划很重要”这个论断应该不太会有人存疑。职业规划越早越好,至此高考志愿填报之际,最好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快来看看yjbys小编为你整理的文章吧。

填志愿的职业规划的常识2016

  职业规划怎么做?找个职业咨询师聊一聊可不可以?做套职业测评能搞定吗?要不要报个培训班?

  职业规划就像没有特效药的慢性病,要长期调理。职业测评或者职业咨询其实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因为职业发展的对手不是计划和目标,而是不确定性。

  职业规划观1:人职匹配

  通常认为,职业规划就是根据个人的兴趣、性格等等去设定一个合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然后制定计划去实现这些目标。这叫“人职匹配”,曾经是职业规划第一大流派。

  “人职匹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分析性格、兴趣、特长等等“个人特质”,另一方面了解行业和职业的特征,然后从中选择与个人特质相适应的工作。根据这个理论基础,不少职业测评工具被发明出来,比较出名的有MBTI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九型人格测试等等。

  “人职匹配”在逻辑上很说得过去,而且能和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那些操作性的测评工具,让“职业规划”理论能够落实到应用中。

  职业咨询机构帮你做测评,然后给你一份看不太懂的厚厚的报告,收一千几百块,但你会觉得值。——专业啊!

  “人职匹配”有其合理性,但缺陷也很明显:

  一方面,它是静态的规划,而人和职场都是动态变化的。一个人从出生、接受教育、进入职场直到退休,“个人特质”会不断改变。以当下的状况去规划未来的.目标,逻辑上的BUG显而易见。例如你现在根据“兴趣”选择大学专业,到毕业时候兴趣也许已经改变了。而且,虽然有很多测评工具,但这些工具不是绝对有效的,测错了可怎么办。

  另一方面,行业和职业的内在特质也会变化。很遗憾没有人长期更新测评系统的“职业库”,尤其在咱们国家,从来没有机构或者个人好好研究过本国职业的特征,用的都是外国的结果。打个比方,很多外国牌子的衣服是根据欧美人的身形设计的,咱们中国人买了也能穿,但不是非常合身。当你拿到大学的招生宣传,看着天花乱坠的专业介绍,根据名称“想当然”地揣摩它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非常不靠谱。

  实际上并没有强有力的研究证明,从事符合“个人特质”的职业能够带来更高的职业成就或者满意度——这意味着什么?当你以为它是科学,很可能只是迷信,就像电视里那些保健养生节目一样。

  影响职业成就或者满意度的因素很多,个人特质只是其中的一些,而“人职匹配”放大了‘特质’的作用。打个比方,饮食节制、运动、作息规律等等都可以减肥,而一味宣扬节食就不对了。

  职业规划观2:生涯发展理论

  既然“人职匹配”存在明显不足,大牛们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其中一个思路是这样:咱们先不讨论怎么选职业、不讨论职业目标、不讨论兴趣或者人格,先研究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到位了,生涯发展自然就顺利了。

  ——这就是发展理论的主要逻辑,它告诉我们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了广度和空间。

  广度指个人的职业生涯会包括成长期(儿童期),探索期(相当于青少年期),建立期(大学前后),维持期(中年)以及衰退期(退休)这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也包括五个小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生涯发展任务,如高中毕业应该是探索期和建立期过渡阶段,但因为我们高中时没有完成探索期的任务,大学期间得继续探索期。职业测评是了解自我的有效方法,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有价值的,但测评只是探索的方法之一,不等于职业规划。

  空间指人生各个阶段都会同时兼顾多种角色,如学生、子女、工作者、公民、父母等等。在某个角色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越可能取得这个角色的成功,同时也可能导致别的角色的失败。我们可以反观一些父母,很努力工作赚钱,是一个优秀的工作者,但有时候却未能尽到作为父母或者子女的责任,甚至导致家庭支离破碎。如果大学阶段继续一门心思读书,“学生”的角色很成功,也许会导致“准工作者”角色欠缺。

  这个理论满满的都是智慧,但通常在学校课堂里才会讲,因为它近乎人生哲学,没有可操作的工具,不能马上看到效果。


【填志愿的职业规划的常识2016】相关文章:

职场的礼仪常识11-17

2016我的创业故事03-17

2016励志的求职故事08-05

2016难忘的求职经历07-13

企业培训的误区201608-07

求职陷阱相关的法律常识汇总08-10

2016防范求职陷阱的招数07-24

职业规划书的材料借鉴06-30

职场礼仪常识11-21

2016求职礼仪的案例小故事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