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

时间:2021-02-18 10:06:22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2016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精选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你整理提供的关于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提醒,以防被骗。

2016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精选

  范例一

  暗收违约金

  有些用人单位太黑了,签完协议后,采取卑鄙的手段收取毕业生的违约金。一些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协议期间采取各种手段逼毕业生主动提出辞职,然后收取违约金。

  借招聘做形象宣传

  一些本来形象不错或有较好经营业绩的企业也假借招聘之名,以 因业务发展,年薪数万,分住房、投保 等类似的丰厚待遇招贤纳士,实际是借招聘炫耀自己的品牌与实力。在招聘时,对求职者挑三拣四,有的干脆以条件不合格或人员已满为由,不收简历,还有一些只是在招聘会上宣传的企业把收到的简历随手扔到招聘会的现场。对于公司长期招聘一两个职位的,要小心是否借招聘会在做宣传。

  挂羊头、卖狗肉

  实际上一些单位在人才市场 挂羊头、卖狗肉 ,比如招聘时说招编辑、记者,实则是招广告业务员。广告上承诺提供的薪水,往往都比较高,许多求职者很容易为之所动,招聘单位常常挑出应聘者的种种 不足 ,然后以此为理由来压低薪水。

  长请长有。

  一些职位空缺,长年累月都在报刊刊登广告,仿佛永远请不到合适的员工,请注意这可能是某些公司为测试市场动态、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的一种招数。

  刊登次数过频。

  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待遇不好,很难招到人或招到人后留不住人,应三思而行。

  急聘 的背后。

  某些公司附加 急聘 大量求聘 等字眼,目的是借助广告大量吸纳新人,在录用后的短期内再淘汰不合适的员工,本来 人拣你,你拣人 实属无可厚非,但是打工仔切勿胡乱申请,以免上了 使用廉价劳动力 的当。

   眼下,高校毕业生求职热潮已渐渐展开。站在求职大门门口处的莘莘学子,既要承受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入求职陷阱,真可谓雪上加霜。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呼吁:为大学生找工作“减负”,首先要警惕大学生求职陷阱,切实为他们营造安全的求职环境。

  吉林省建筑工程学院石磊在求职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事。一天,石磊的手机显示了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接听后电话里传来难听的'咒骂。石磊挂断电话后,同样的号码再次打来。如是,电话打了5次,每次都是咒骂声。忍无可忍之下,石磊关闭了手机电源。其后,石磊在外地的家中接到电话,说他被捅伤,头部严重出血,需要3万元手术费和家人签字做手术,要在半个小时内到长春。

  石磊家人接到电话也很怀疑,询问对方如何得知家中的电话号码。对方说是群众提供的,并表示如果不能前来,要尽快汇款,否则石磊会有生命危险。石家人挂断电话后仍不放心,打石磊电话却一直关机,于是找到石磊的同学,同学表示会马上回寝室看看。石磊在关机10分钟后重新开机,即接到家人的短信。而他的同学也很快赶回了寝室。骗局因此未能得逞。“同学里面遇到类似情况的很多,尽管不是新花样了,但家里人因为担心而汇款从而让骗子得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凤艳,最近求职时也险些上当。一家保险公司招聘讲师,刘凤艳交了300元报名费,结果却发现,一进来单位就要求进入培训,几项培训费下来需要三四千元。“这投入也太大了吧,根本就是陷阱,看来只能让300元报名费打水漂了。”刘凤艳无奈地说。而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同学也表示,求职中也遇到过类似要求缴纳几千元培训费的情况。

  另外,在大型招聘会上,往往有很多流窜着的“秘密招聘”。

  前不久,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长飞在招聘会现场多次被几个流动招聘者拦住,他们通过一番交谈了解应聘者的求职岗位,然后对号入座告诉应聘者,“我们缺这样的人才。” 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所谓的大公司多是一些做推销的,“多亏我辨别能力强,否则就被他们的花言巧语给迷糊了。”长飞说。

  而吉林大学的马佳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还是在学校体育馆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呢,招聘会最后一天,很多单位都已经离开了,现场比较空,一个30多岁的男人一直东张西望走来走去。后来他拦住我,问我英语水平怎么样,说是去澳大利亚一个什么公司做翻译。我一听就觉得是骗子,理都没理他就走了。我注意了一下,他总是拦住女孩子问,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多数大学生上当后选择“忍气吞声”

  吉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郑志宏说,整个社会的就业市场都存在欺诈和不安全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于大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没有什么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稚嫩”的一面,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遇到欺骗行为的毕业生多数都没有投诉过,而是选择默默吞下,再继续找寻其他的工作。石磊说:“有陌生电话号码来电,都不知道该不该接。接了怕是类似的情况,不接又担心是真正的用人单位。”

  刘凤艳认为,现在求职竞争如此激烈,实在没有时间来计较受骗上当的得失,有投诉精力不如在找工作上下下工夫,再说投诉了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就当是一次教训吧,下次自己把眼睛擦亮一点就行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于红丽告诉记者。她说,自己身边其他上当的同学,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投诉这么回事。

  内蒙古慧聪律师事务所张献华分析说,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几乎还没有什么维权意识。此外,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不愿意付出维权成本。维权过程的确需要时间、耐心甚至是金钱,所以遭遇欺诈的大学生几乎全部选择放弃权利。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善良”无形中滋生了一些用人单位和不法分子的恶意行骗的温床。

  张献华说:“越来越多人的沉默,则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上当受骗。”他建议,如果用人单位出现违反规定收取各种费用或者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等不法行为,求职毕业生就要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递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亟须堵上求职陷阱

  大学生求职安全问题,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引发其他社会问题。2007年全国有495万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机会,他们的求职安全问题急需重视。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认为,大学生在求职被欺骗和失败的情况下,承受的压力过大,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在遭遇挫折和打击后,忧郁悲观,很长时间无法解开心结。由于压力过大,清华大学化工系即将在2007年毕业的研究生洪乾坤坠楼自杀,类似的事件应引起我们警醒。

  另外,有的大学生在求职失败或者被骗后,如果看到其他同学因为一些原因“走捷径”,较快的达到目的地,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偏见。只看到欺骗倾轧,钱权交易,导致“一切向钱看”,甚至怨恨父母,怨恨社会。一心也想为自己找“捷径”,放弃正当努力和奋斗。校园里在毕业生中流传的“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就是这种观念的衍生品。

  吉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郑志宏主任建议,首先,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主体自行收集信息是一个方法,但是还是应该主要通过学校、政府相关部门的活动来求职。特别在网络求职的时候,更是应该三思后行,小心谨慎。在遇到欺诈陷阱等问题的时候,最好还是应用法律手段维权。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相关法律常识的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很多求职技巧、职业规划设计和维权法律意识等职场知识。有一些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学校也多是敷衍了事,这是不应该的。建议学校能够重视《就业指导》课程,让课程更有针对性,注重实际和实用,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案例,来给学生前车之鉴。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诚信档案”,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咨询。

  最后,政府部门要切实规范用工行为,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相关单位要主动介入到招聘会,对一些苗头不对的“招聘单位”予以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曝光。

  业内一些专家分析,掉入求职陷阱的学生,首先是缺乏戒备心理,另外则是受替代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左右。高校毕业生拥有高学历,在就业群体中还是很有优势的。大学生应该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培养实践能力,进行储备和积累,尽量避免跌入求职陷阱。(完)


【2016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精选】相关文章:

求职陷阱案例201603-09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201603-16

2016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06-23

2016求职陷阱案例汇总07-22

2016求职陷阱案例汇编07-15

2016求职陷阱案例分析07-15

求职陷阱案例解读201606-24

2016大学生暑假求职陷阱案例03-07

2016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介绍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