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面试问题,面试经验分享

时间:2021-03-15 10:34:32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生理学面试问题,面试经验分享

  生理学面试问题:

生理学面试问题,面试经验分享

  第一章 绪论

  1.何谓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们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是研究机体各部分正常的生命现象、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及机体对功能活动的调节。 可从哪些水平研究?①细胞和分子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 何谓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生理学将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反应有两种形式:一种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由活动较弱变为活动较强的过程, 称为兴奋。另一种反应与兴奋相反,在接受刺激后由活动转为静止状态,有活动较强转为活动较弱的过程,称为反射。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分的功能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调节特点:迅速、精确、作用短暂、部位局限。

  (2)体液调节:

  概念:体内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神经一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分泌多数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这种体液调节实质上构成了神经调节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一个延长部分,称之。

  (3)自身调节:

  概念: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1)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方向相反方向变化。

  意义:维持稳态。 缺点:滞后、波动。

  (2)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上调控制部分的活动。 意义:完成某种目的。例子:排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

  (3)前馈:是指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的同时,又通过某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的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E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9.何谓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

  10.何谓体液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哪些?

  1、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净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着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O2、C02、乙醇、脂肪酸、类固醇)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必须通过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才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的转运形式。

  易化扩散分两类

  ①载体(carrier)介导的易化扩散

  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②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Na+、K+、Ca2+)。

  特点:相对特异性;具有启闭的“闸门”特性。

  分类: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2、主动转运

  (1) 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 分类: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

  a概念: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b钠-钾泵的概念:钠-钾泵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其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为Na+、K+的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故钠-钾泵亦称Na+-K+依赖式ATP酶,简称钠泵。

  c钠-钾泵的转运机制

  细胞内Na+浓度或细胞外K+浓度较静息时增高,钠-钾泵即被激活,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利用此能量由细胞内转运3 Na+至细胞外,由细胞外转运2 K+至细胞内,形成和保持了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不均衡分布。

  d由于钠泵的活动使细胞外正离子净值增加而使电位升高,因此也将钠钾泵称为生电钠泵。 e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I由钠钾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

  II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III膜内外Na+浓度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IV钠钾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方式

  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3、入胞和出胞

  入胞和出胞:大分子、团块,需膜的运动,消耗能量。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小分子

  (1)出胞 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团块从细胞内排出的过程。腺体细胞分泌物的排出,神经轴

  突末梢释放递质。引发胞吐的机制可能与膜外的某种化学信号或膜两侧的电位改变以及细胞外Ca2+内流有密切关系。

  (2)入胞 是指某些物质团块如微生物、大分子蛋白等从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过程。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 泵及Na+-K+ 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1、静息电位:

  (1)概念:细胞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2)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3)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4)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极化状态: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去极化和超级化:而膜内负电位减少或增大,分别称为去极化和超级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安静时的极化状态恢复称为复极化。

  2、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条件:

  ① 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3)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

  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4)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5)动作电位特征:

  单一神经或肌肉细胞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全或无定律: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一般是固定的,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

  使其幅度增加。

  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加大而减小。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倒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

  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兴奋当时,如果给予第二次刺激,无论任何刺激强度均不能使之产生第二次兴奋反应,即细胞的兴奋性为零。此时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2)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施加第二次刺激,其强度需要超过原先的阈值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说明细胞此时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比原来的兴奋性低。此时少部分Na+通道恢复“备用”状态。

  (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只要给予一定的阈下刺激也可能引起细胞的兴奋。此时大部分Na+通道恢复“备用”状态,膜电位离阈电位较近。

  (4)低常期:最后,细胞的兴奋性又转入低于正常的时期,称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的时期,膜处于超极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局部电流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的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概念: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耦联的结构基础是肌管系统中的三联体,其关键的耦联因子是Ca2+。

  过程: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

  ③纵管系统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等张都有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2)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低频刺激时出现单收缩,高频刺激时出现复合收缩。

  在复合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不发生叠加或总和,其幅值不变。因为动作电位是“全或无”式的,只要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生理状态不变,细胞外液离子浓度不变,动作电位的幅度就稳定不变。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肌肉发生复合收缩时,出现了收缩形式的复合,但引起收缩的动作电位仍是独立存在的。

  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张力-长度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加,肌肉初长增加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增加。但初长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但不增加,反而逐渐下降。最适前负荷,这一前负荷能使肌肉收缩产生最大张力,即产生最佳的收缩效果。最适前负荷的存在使肌肉具有一个最适初长。当肌肉在这一静止长度的情况下进入收缩,能表现最佳的收缩效果。

  (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张力速度关系曲线。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后负荷的重量,当后负荷愈大,肌肉缩短前达到的张力也愈大,克服负荷后开始收缩的时间亦愈晚,缩短速度和程度也小。

  (3)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靖力的影响

  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各环节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称为肌肉收缩能力,它与负荷无关。当机体由于环境改变,如缺氧,酸中毒、能源物质缺乏、肌肉内蛋白质或横桥的功能特性改变等均能影响肌肉收缩能力,引起收缩效果的降低。Ca2+、咖啡因,肾上腺素等则能提高肌肉收缩效果。神经体液因素能影响肌肉收缩能力。

  6、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的三要素A.一定的刺激强度 B.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 C.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 血液生理

  1. 血液组成及血量?

  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

  (一)血液的密度和粘滞性

  (二)血浆酸碱度 PH7.35--7.45 缓冲系统 缓冲对NAHCO3/H2CO3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一)运输功能

  (二)免疫和防御功能

  (三)维持内环境稳态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实际上即红细胞比容。

  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 约55%。

  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血沉、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 4.5-5.5′1012/L

  成年女性: 3.8-4.6′1012/L

  新生儿: 6.0′1012/L

  正常红细胞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m,容积约为90μm、白细胞数及分类、分类:粒3

  细胞(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血小板数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9/L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二)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1、 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

  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 降的速度,称ESR.

  ②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性。

  影响

  (1)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红细胞内的黏度;

  (3)红细胞膜的弹性

  ③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

  液的抵抗能力。

  (三)红细胞的功能

  ①运输O2和CO2

  ②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

  (四)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蛋白质、铁。辅助物质:维生素B12、叶酸(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1、数量:正常成年人4.0-10×109/L。当超过10 ×109/L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少于4.0×109/L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2、生理增多:①新生儿15 × 109/L②下午较高③进食、疼痛、情绪紧张④妊娠末期

  3、分类:粒细胞(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三、 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1、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μm,平均面积8μm2,受刺激时伸出伪足。

  2、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109/L

  9<50X10/L 血小板过少出血倾向

  血小板过多 血栓形成 见于真性血小板增多症及继发性增多

  3、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即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

  2、 聚集 :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

  生理致聚剂:

  (1) ADP:血小板的聚集与ADP计量有关

  (2) 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

  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储存于致密体中,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定义: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2、 指标:出血时间

  3、 生理止血过程:

  (1) 血管挛缩

  (2) 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3)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加固止血)

  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2) 血小板在促进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3) 血小板在血管内皮完整性中的作用

  6.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7.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

  (二)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内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无F3

  外源性凝血:启动凝血的是F3,可由受损组织释放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三、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8.什么叫血型?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血型的分型依据? 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

  1.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测定ABO系统的方法是: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B、一滴抗A和一滴抗A-抗B血清,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一滴红细胞悬浮液,轻轻摇动,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2.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3.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为何同型血相输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9. 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或B型,能否鉴定他的血型?

  10.为什么纤溶系统亢进时会出现出血倾向?

  11.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浆渗透压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1)渗透压: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本身声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3)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主要是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4)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85%的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5)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张力,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

  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1.9%的尿素溶液与血浆等渗,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发生溶血,故不是等张溶液。

  12.为什么用温热生理盐水浸泡纱布按压伤口可促进止血?

  13.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红细胞生成的物质有那些?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 缺铁性贫血缺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缺叶酸

  14.参与血液凝固的无机离子是什么?钙离子

  15.血液中的主要抗凝物质是那些?(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其作用机制?

  16. 何谓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内部环境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是维持正常的细胞生理功能和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失衡将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而出现疾病。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四章 血液循环生理

  1.何谓心动周期1.概念: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心率?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瓣膜的状态有何变动?

  2.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

  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及特点。

  3.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指标有那些?其中常有的指标是哪个?与身材大小结合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m2)。

  3.心脏作功量

  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长期高血压病人的评价指标中那项指标会降低?(即说明评定泵血功能的指标 及生理意义)。何谓心力贮备?

  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心脏的储备能力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储备。每搏输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和收缩末期容量之差,每搏输出量储备的变化又可分为舒张期储备和收缩期储备。

  当进行强烈体力活动时,由于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动用心率储备及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收缩期储备;另一方面,由于肌肉泵的作用(见后),使静脉回流增加,心舒末期的心室容积有所增大,也动用了舒张期的储备,使心肌收缩力量加强。这些都可导致心输出量的增加。

  4.即何谓心输出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

  2.后负荷

  3.心肌收缩能力

  4.心率

  及其如何影响的?心肌收缩的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后负荷即大动脉血压可影响搏出量,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心率在 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180次/min时,搏出量明显减少,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心率<40次/min时,使心输量减少。(简答题)

  5.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及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是什么?

  6.是否是自律细胞是由动作电位的哪一期决定的并应该了解为什么?而所谓的

  快慢反应细胞是由哪一期动作电位的不同决定的?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说明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自律性的发生机制?

  7.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搏细胞何谓窦性心律?何谓潜在起搏点、异位节律?

  8.试述正常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最慢的部位和最快的部位)及其意义。. 传导性:

  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个机能上的合胞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

  传导的特点:(1)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2)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意义是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3)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

  (4)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

  心肌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与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成正变关系,还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有关。

  9.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何处? 窦房结细胞,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

  10. 试述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因素,并说明何者是主要影响因素。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另外,血钾浓度也是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3)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2)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Ca、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低O2、酸中毒、乙酰胆碱等减低心肌的收缩力。 2+

  11.说明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意义:保证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

  12.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收缩性有哪些自身性特点?决定这些特点的因素分别是什么?4.收缩性:

  (1)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同步收缩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 ③对细胞外Ca的依赖性。

  2+(2)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Ca、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低O2、酸中

  毒、乙酰胆碱等减低心肌的收缩力。 2+

  13.在细胞外液中,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影响最显著的离子是哪个?

  14. 说明心肌和骨骼肌AP的异同点。

  15.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心电图各主要波段的意义

  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

  QRS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ST段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

  17.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及其最大分支。

  作用: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差。

  2.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

  作用:构成主要的外周阻力(47%),维持动脉血压。

  3.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作用: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4.容量血管静脉。

  作用:容纳60%~70%的循环血量。

  所谓的阻力血管所指?

  18.血流阻力的来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 血流阻力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来源有两方面:①血液内部的摩擦力,②血液与血管间的摩擦力。血流阻力与血管口径、长度及血液粘滞度有关。血液粘滞度与血细胞比容、血流的切率、血管口径、温度有关。

  19.阐述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1. 动脉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高点为收缩压,最低点位舒张压,两者差为脉压。

  2. 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1)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2)心脏射血。实验条件下使心搏停止,则血流停止,主动脉与右心房间压力差消失,体循环各段血管中压力相等,血管中的压力仍比大气压高0.93kPa。此压力代表循环系统内单纯由于血液充盈所产生的压力,称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3.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流充盈;(2)基本条件: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3)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性下降,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所谓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

  发生在心室射血和充盈的哪个时相?

  20.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心脏的收缩力。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4)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

  (5)重力、体位的影响: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21.说明微循环的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

  3.微循环的生理特点:血压低、血流速度慢、潜在血容量大、灌流量易变。

  微循环的调节(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4.微循环血流调控:

  (1)毛细血管压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成反比。

  (2)微动脉的阻力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

  。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22.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的动力什么?其有效滤过压的公式?影响因素有那些?

  1.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2.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重吸收。

  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毛细血管通透性(4)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23.掌握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递质、受体和效应)。

  (1)迷走神经→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激活G蛋白→调制K+通道→提高K+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胞内cAMP减少→抑制Ca2+内流。

  → 抑制Ca2+通道→抑制Ca2+内流

  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窦房结的活动;左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房室传导的功能。

  (2)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TP转化为cAMP→胞内cAMP增加→细胞膜离子通道蛋白磷酸化→心肌细胞膜上Ca2+通道激活→增加Ca2+通道通透性。

  右侧交感神经主要影响窦房结的活动;左侧交感神经主要影响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功能。 支配血管的神经有哪些(特别是交感缩血管神经,包括递质、受体和效应)?简述其作用及机制。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称为血管运动。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类。

  1.交感缩血管神经 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故称为交感缩血管神经。人体的大部分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神经支配。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低频率(低于10次/s)的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活动。这种紧张性活动

  使血管平滑肌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有两类,即α受体和β2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2受体结合,可使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强,而与β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故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所释放的递质主要与α受体结合,故以缩血管效应为主。

  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不同部位的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不同:皮肤血管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冠状血管和脑血管。

  交感缩血管纤维对各段血管的支配也有差别:微动脉分布最密,但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布极少,在大动脉,静脉分布较少。

  24.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应掌握窦、弓反射,还应结合血压调节实验)?

  25.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异同点。(结合实验内容)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肾上腺素能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能力最强,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作用,临床主要应用于做强心药。

  去甲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能力最强,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临床主要应用于做升压药。

  26.血管紧张素Ⅱ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是什么?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27.人体从卧位突然到站立位时,血压有何变化?如何调节?

  渴觉足部静脉血压升高,约90mmHg;而在心脏水平以上部分,血管内压力较平卧时低,心脏以下部分,尤其是下部肢体部位的静脉充盈扩张;而心脏以上部位的静脉充盈量减少。

  28. 心房钠尿肽、血管升压素的生理作用?

  3.心房钠尿肽:

  (1)作用:①心搏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 ②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

  ③抑制肾素、醛固酮、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抑制交感缩血管中枢,同时心钠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时,保钠、保水及缩血管激素分泌减少,而排钠、排水激素分泌增多。心钠素是利尿、利钠激素,血压升高分泌增多。

  29.冠状循环有何特点?其血流量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1.冠脉循环的特点:

  (1)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流量

  (2)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收缩呈现相性波动:心肌节律收缩对冠脉血流有显著影响,对左冠状动脉影响更显著。心舒期冠脉血流总量大于心缩期。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以及心舒期的长短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2.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调节冠脉血流量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引起冠脉舒张的原因并不是低氧本身,而是心肌的某些代谢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腺苷。

  在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中,腺苷的地位?

  名词解释:心率、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每分成输出量=心排血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

  射血分数、

  心指数=心排血指数安静时、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心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缩期血压的最高点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舒期最低点位舒张压、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差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等长自身调节心肌初长度不变化的心肌细胞调节方式、

  异长自身调节心肌细胞初长度的变化引起收缩强度变化的的过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内单纯由于血液充盈所产生的压力

  心血管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系统有关的神经元集中地部位。

  有效不应期、

  窦性心律、

  房室-延搁

  31.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何处?各级中枢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的地位?十七、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血管反射

  1.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1)基本过程: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将冲动传向中枢→通过心血管中枢(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缩血管神经抑制→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

  (2)特点:①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是一种牵张感受器。

  ②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00mmHg左右)上/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 ③意义: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

  用。

  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1)化学感受器: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及主动脉弓下方的主动脉体。对血液内化学成分(低氧、CO2分压升高及H+浓度升高等)变化敏感而发生兴奋,故称为化学感受器,尤其对低氧动脉血的感受更为重要。

  +(2)反射过程:低氧、CO2分压升高及H浓度升高→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经窦神

  经及主动脉神经→延髓→传出神经→使呼吸加深加快→由此引起综合性心血管反射效应: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血压升高。

  (3)意义:在低氧、窒息或脑部供血不足时,增加外周阻力,使血量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血液供应。因此,一般认为是一种应急反应。


【生理学面试问题,面试经验分享】相关文章:

行政助理面试经验分享02-13

面试毕马威的笔试经验分享04-13

外企面试常见问题分享11-05

国考笔试面试备考经验分享02-11

外企英文面试常见问题分享11-24

PS审核面试常见问题分享11-22

笔试139+面试逆袭经验分享02-15

程序员常见面试问题分享11-22

面试外企面试常见英语问题02-01

中兴笔试面试经验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