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分析和高技能人才的缺失

时间:2021-02-22 09:58:05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分析和高技能人才的缺失

    一、挥之不去的话题

    近年来,媒体报道有一个话题经久不衰,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在2002年,《南京晨报》报道:南京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熊市",签约率普遍降低。在2006年上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大学生要到技校学习一技之长后才容易就业。《中国青年报》8月14日报道:近日调查8777名大学毕业生,未就业者达39.2%;当下社会急需的月薪超过5000元的"十大职位"中,高级技工占4个。《文汇报》8月18日报道:长三角出现"高级技工荒",上海民企开价40万元请"洋技工",江苏年薪28万元聘请不到高级电焊工,杭州开出6000元月薪,3个月只招到两名技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熊市",高技能人才就业"牛市"现象,引人深思。

    二、"就业难"分析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生人数达2300万,跃居世界第一。国家重点高校扩招规模适度,毕业生就业情况尚可;普通地方高校学生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要毕业生技能特色明显,就业也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却是供不应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呈现五个变化趋势:即专业岗位多样化、专业冷热多变化、知识技能综合化、地区需求差异化和技能人才层次高移化等趋势。特别是中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数以万计的科技领军人才、数以百万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一些高校适应不了上述变化和要求,下面就理工类主要是工科类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例失调

    科技人才大致可分四种类型:1.科学研究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其典型代表;2.工程设计型,桥梁专家茅以升为其典型代表;3.应用技术型,化工专家侯德榜为其典型代表;4.应用技能型,发明蒸汽机的机械修理工,后为英皇家学会会员的瓦特为其典型代表。科研型人才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设计型人才从事设计、决策、规划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将设计、决策、规划等变换成物质形态(产品、工程)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任务;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进行工作,其中的高技能人才随着层次的提升,智力技能的含量也在增加,逐步成为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我国已是制造大国,正努力由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需要大批手脑并用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进技校学习技能后容易就业,就证明了这一点。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普通地方高校,由于大量扩招,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

    (二)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素质结构存在缺陷

    应试教育"重书本、轻实践",我国的中小学校,还有部分高校,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物理大赛中,往往能超过其他国家的学生,取得大奖。但我国的留学生与发达国家学生相比较,往往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不如人家。因此,我们应实施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就培养科技人才而言,可以有科研型、设计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素质教育。素质包括科技素质、思想人文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本文主要讨论科技素质。科技素质包括:1.学科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2.专业技能,即人们应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借助于物质手段,完成专业任务的实践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的能力;3.实例知识,在科技领域内,实例包括科学发现实例和工程实例,本文主要讨论工程实例,所谓实例知识,即人们运用专业技能,解决特定任务的经验总结,"知识爆炸"现象,大多指实例知识;4.专业信息,在专业领域内,有关人才需求、物质产品、知识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各种信息;5.创新能力,即通过创造学和创新技法的.学习,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一些高校除了抓学科知识外,其它方面处于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状态,加上大量扩招,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的高校,在教学时形成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包打天下的倾向。只有书本知识的大学生,市场是不欢迎的,正如杭州汽轮机厂负责人所说:"动辄几百万元的数控设备,谁敢放心交给那些只有理论而没有一点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操作呢?"

    (三)高校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难以对接

    就业市场是动态的,有些高校把握不住"专业冷热多变化"的趋势,在前几年通讯专业毕业生紧俏时,大办通讯专业,这二年市场却青睐数控专业,导致通讯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就比较麻烦。有些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多,对数控岗位"知识技能综合化"趋势不了解,培养出来的数控博士在实验室编程序是个高手,但无法面对车间里的加工中心。

    (四)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在大学生中,存在重东部(地区)、轻西部(地区),重上层、轻基层,重职业、轻事业的倾向,因此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并存状况。

    三、共同努力,开拓就业之路

    (一)完善培养科技人才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分析和高技能人才的缺失】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02-22

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03-27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03-10

研究生就业难的分析及解决方案03-27

大学生就业难暑期变成第三学期分析03-30

中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分析03-25

教师就业前景和形势分析07-08

会计类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情况分析11-20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03-07

关于医疗保险人才就业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