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学考研: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17-08-19 编辑:少冰

  随着2017考研的接近,很多考生已经选择自己的专业,并开始复习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2017教育学考研: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仅供大家参考。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或迟或早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教育普及化的一种普遍形式,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20世纪初叶以前,以英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普遍实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目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15%~50%位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世界各国也逐渐达成共识:高等教育已经成为表征国家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现在教育正越出单纯的学校教育范围,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教育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人的各个方面。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时间上,学习不再是局限于青少年时代或人生早起的活动,而是贯穿于人的毕生,学习和教育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构,而是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终身教育意味着“学习的社会化,社会的学习化”。

  【相关阅读】:课程理论的五大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又被称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在课程发展的历史中,该理论堪称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的理论,早期斯宾塞崇尚科学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一直到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大多是学科知识本位的基础上来阐述课程。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被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早期有康茈、拉格,后期有布拉姆尔德和弗莱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倡导将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应该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案例为基础。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课程改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对现今的社会问题进行判断;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会现象和问题;课程组织应该是以社会问题为逻辑;学生的学习要尽量接触社会;学校要成为社会改造的成员。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该理论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一些方面以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重视学习者在教育中的主题地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杜威、罗杰斯和马斯洛等。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课程活动的中心;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设置并行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在主义发源于文化、建筑、艺术等领域,自利奥塔《后现代主义下的知识状况》一文发表后,后现代的思想逐渐渗入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并对心理与教育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如多尔、斯拉特里等都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见解与主张。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反对课程编制的“目的——手段”范式;反对封闭式、提倡开放式的课程编制、反对片面、狭隘地理解“课程”。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