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介绍

发布时间:2017-07-30 编辑:bin

  学院历史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是我国能源动力科学与技术领域最具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新基地。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为交通大学创建于1921年的机械工程科动力组,1952年成立动力机械系,1956年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是当时交通大学整体西迁的系之一。1975年与工程物理系部分专业合并后,调整为动力机械一系和动力机械二系;1983年4月,分别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动力机械工程系。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院系调整,上述两系正式合并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4年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主体并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为集能源动力、能源环境、能源化工等领域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2012年,化工过程机械系与化学工程系独立成立新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301名,其中教师235人,实验技术人员40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教授76名、副教授75名。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94%以上。在青年学者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讲座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名,青年千人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2 名,霍英东高校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次。学术气氛浓厚,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科研基地

  学院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1804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拥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2003年增设的能源环境工程、后续能源与能源新技术、航空动力与空间环境工程3个博士备案点,在读硕士生953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391名,博士生737名。在多次国家评估中,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的评分均始终名列全国第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全国同类学科第一(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两个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和秘书长单位,中国高教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原称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单位。

  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及2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其中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历次全国评估中均为本学科第一。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领域迄今唯一连续三期滚动资助的创新群体、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1个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

  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适逢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能动学院将加速推进学科和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3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

  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5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提名奖7篇。

  2000年以来,学院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40余项,承担国家及企业科研课题千余项。 2010-2014年:科研到款合计约为7.51亿元;发表SCI论文1686篇,EI论文1885篇;授权发明专利469项;科研项目2003项;基金申报获批项目总数203项,其中2014年较2010年获批项目增长52%,在基金委工材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一直名列第一。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