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文学院院系概况

发布时间:2017-07-15 编辑:张莉

  为了让同学们对上海大学文学院有进一步的认识,小编搜集整理了上海大学文学院院系概况,供大家阅读查看。

  学院愿景

  本院旨在传承中西人文精粹,授解古今社会钥匙,致力于人文与社会的跨学科研究,培养心怀人类命运的创造性人才。努力成为立足上海、面向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性、研究型学院。

  历史沿革

  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是复旦大学分校,成立于1978年12月,第一任校长是新闻界老前辈,复旦大学教授王中先生,党委书记李庆云同志。1983年成立上海大学后改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至1994年组建新上海大学前,文学院拥有中文、历史、社会、涉外经济法、影视、广告、行政管理、信息、档案等9个系的1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总数1400余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为上海经济建设和上海大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老照片)

  发展现状

  1994年5月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经学科重组和调整,文学院成为以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与档案学为主的文科基础学院,著名作家叶辛担任学院院长。目前,文学院有专任教师114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8人,在校本科生1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建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社会学系和中国文化研究系5个系。其中,中国文化研究系成立于2004年,系主任由著名学者王晓明先生担纲,这是一个跨专业的研究型系科,主要为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供系列课程,建立的当代文化研究网旨在创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当代文化的研究平台。在这些系中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5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 国近现代史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及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学、中国文学、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还设有社会学研究所、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政党研究中心、安全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中俄城市发展比较研究中心、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宗教与和平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编辑发行有《社会》、《秘书》杂志。

  学院的社会学学科被学校列为“211工程”重点发展学科,挂靠学院的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首批投入的上海高校六个“E-研究院”之一,建设周期10年。它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E—Science的理念,依托现代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实行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联合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一流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开展具有突破性的基础研究。

  人才培养

  学院培养具有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独创精神和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以及为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基础,为上海社会经济和发展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对外交流

  学院不仅与国内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和南开大学等多所名校建有长期的学术交往,并与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港地区建立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访问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指导、共谋学院的学科建设。

  中文系概况

  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立于1978年,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曙光人才计划”2人,浦江人才1人。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教授:王晓明教授、董乃斌教授、张寅彭教授、孙小力教授、杨逢彬教授、薛才德教授、蔡翔教授、邵炳军教授、王光东教授、董丽敏教授、葛红兵教授等。

  中文系坚守人文学科传统,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融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学术与思想于一体,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实用技能的训练。科研与教学并举,学科方向齐全,专业布局平衡,形成了本科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全覆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8个学术型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创意写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乡土文学、性别与文学、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等14个博士研究方向。在读本科生近400人,在读硕士生209人,在读博士55人,在站博士后21人。

  建有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乡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中文国际教育研究中心、语言分析中心、上海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语音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平台。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在国内外卓有影响,形成了文化研究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与文化研究、清民诗文、城市文化与文学、吴方言等特色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1项,国家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国家社科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各项奖励10余项。

  汉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现代意识、国际视野的全面人才,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把握中外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具有良好的中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富有创新精神。毕业后,担负传承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使命,并能胜任中小学教育、编辑出版、新闻写作、广告策划、文化创意、文秘与行政工作、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等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现代意识、国际视野的全面人才,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中国文学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法、比较语言与文化知识,了解国别文学与文化,具有中华文化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富有创新精神。毕业后,担负汉语言文学、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编辑出版、新闻写作、广告策划、文化创意、文秘及中小学教育等工作。

  中文系以学生培养为本位,在全校率先推行导师制,给予本科生一对一的精心指导。开拓第二课堂,拥有四个学生社团:震雅诗社、青春剧社、“柏拉图”泮池读书社及汉语国际教育海纳百川社。注重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在职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教师具有在海外大学工作与学习的经历,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爱尔兰、日本、韩国、泰国、土耳其等国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有诸多本科生获得出国交流实习的机会。学生就业面广,具有极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颇受社会赞誉。

  上海大学历史学科简介

  上海大学历史系现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并为上海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近年来,本系立足于学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致力于提升整体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推动学科快速发展。目前本系有教师33人,其中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4人,博导1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曙光学者2人、晨光学者2人。近五年来,本系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项。出版学术专著5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9项,被学界称为上海新兴的史学研究重镇。

  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有计划的学科建设,本系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了学科的布局与结构,形成了与上海、乃至全国兄弟院校同类学科错位发展的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宗教史、中国近现代民众生活史、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中国古代文明史、西方社会文化史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尤以陶飞亚教授为带头人的“宗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以忻平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近现代民众生活史”和以张童心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三个方向最具特色与优势。

  上海大学历史系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注重同国内外学术界的交往与交流,并形成了良好的机制。近年来,先后引进八名留学归国的学者,与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五年来,共计派出教师14人/次前往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高校、科研机构访学,并与旧金山大学、美国宗教学会、纳粹大屠杀教育国际行动委员会、旅美华人历史学会、韩国高等宗教研究所等合作举办了1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全国历史系主任会议也将于2010年9月在上海大学隆重召开。

  学科发展与国际交流的增多,也为研究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我们一方面延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狄得满教授、美国哈特福特宗教学院Doreen McFarlane教授等来系开设专业课程,举办第十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历史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每年都派遣学生前往美国田纳西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交流学习,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由于这种良好的培养机制,我们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迅速提高,他们当中已有人在《历史研究》等权威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历史学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不可或缺,上海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也非常重视历史学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研究系概况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Program in Cultural Studies )成立于2004年7月,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文化研究的教学机构。

  本系旨在培养眼界开阔、能够批判性地分析文化现实、促进良性文化因素生长的专门人才。因此,致力于发展跨越专业和地域、兼具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体系。

  2011年,在多年借助同校其他学科(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培养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博士生的基础上,本系与同校中文系合作建成独立的文化研究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

  硕士生招生方向有: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新媒体研究和社会组织与集体文化分析;博士生招生方向有: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和新媒体研究。

  除本系教师外,还有加州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伦敦大学的三位教授,以兼职博导的身份参与授课和指导学位论文。

  本系不招收本科生,但提供多类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文化研究课程。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 )成立于2001年11月,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现有7位专职研究员,和多位来自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部门的兼职研究员;其研究涉及城市、电影、广告、教育、媒体、文学、建筑、乡村建设、日常生活、社会性别、社会组织等多个领域。

  目前,本中心侧重于分析1990年代以来上海及类似地区的文化状况,力图把握当代中国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以及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多样关系,进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转变,提供建设性思路。

  当代文化研究网

  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s://www.cul-studies.com)创办于2003年2月,隶属于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文化研究的学术和教学网站。

  十年来,从最开始的门户型网站,历经BBS互动型网站,到今天的教学/资讯型网站,网站一直致力于开拓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发展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性理解与介入性实践,为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者提供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基地。

  网站秉承十年来的宗旨,通过“快评”、“圆桌”、“文化研究课程”、“文献资讯”、“现场”、“亚际文化研究”、“热风书系”、“合作期刊”等栏目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媒体使用能力,呈现和推进文化研究的学术研修及社会介入,凸显文化研究致力于良性文化建设的现实责任感。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