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7-05-05 编辑:bi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其前身最早为1934年4月设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之图书馆。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7月,7个单位的图书馆正式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

  在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个建筑风格独特、馆藏内容丰富、设施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舍由南校区图书馆、北校区图书馆和水保所专业分馆三部分组成。

  南校区图书馆格调现代,北校区图书馆古朴典雅,二者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图书馆大楼“图书馆”三个金色大字为时任全国人大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本馆亲笔题写。

  经过七十余年,特别是合校以来的建设,我馆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已经达到国内高校图书馆先进水平,内部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便捷,已初具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的规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32104平方米,阅览座位2714个,其中电子阅览座位588个;截止2011年底,图书馆目前有纸本图书1604806册(其中外文图书184600册),电子图书5315375册(除电子书外,还包括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文献类型)。目前,馆藏文献已全部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学科,基本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文献贯通古今中外、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相溶合的农、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目前,我馆已建成了图书馆局域网,以100M带宽交换到桌面的644个信息点均能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连通,电子阅览室座位588个,全部对师生开放;采用安装了江苏汇文自动化集成系统和RFID图书自助借还书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自动化、自助化;提供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网络检索、多媒体阅览、参考咨询、文献信息定题服务、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等多项服务,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并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文献检索教学工作。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馆一直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的学术团队。馆内学术研究风气浓厚,及时跟踪国内外图书情报界的前沿发展动态,结合我馆实际开展科学研究,2000―2011年期间,图书馆共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23项,获奖10项。图书馆专业人员分别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以及《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59篇,获奖97篇,其中12篇论文获中国图书馆年会论文一等奖。共有10人次在全国重大学术会议上,做过主题发言或专题学术讲座,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我馆现有工作人员13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82人、博士2人、硕士9人,高级职称2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图书馆周开放阅览98小时,网上阅览全天候24小时开放,为全校3万多名师生不间断提供图书资料和科技信息服务。

  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壮大和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源动力,近年来,我馆先后进行了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同,先后与美、英、德、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换关系,与国内数十个单位建有资料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现为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指导委员会委员馆、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委员馆、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副理事长馆、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馆、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馆。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集服务、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自建馆至今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书馆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实现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页更精彩: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