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四条心得

发布时间:2017-11-05 编辑:1018

 1、职业规划要看文化:

      关于迈克的例子来说明“职场精英是不能要“脸”――大家认为一个耶鲁MBA,其职业发展思路不能是从开出租车开始,这些争论很正常。但是,发现好多朋友忽略掉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文化。有比较长期海外工作、生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到,在欧美文化中,对“白领”工作的看重绝对比不上国内的职业圈。很多所谓我们眼中的“好”工作(例如所谓的大公司打工),欧美中产阶层并不怎么稀罕。例如,我在澳洲的时候,发现很多本地朋友最喜欢的工作,大约有如下几类-Telstra/Optus(两家澳洲最大电讯公司)的电话安装工、发电厂操作工,垃圾清扫工等等。原因很简单,一般工作7-10年以上的大公司经理阶层,平均年薪大概为7.5-12万澳币左右。但是几个我们电讯公司接线工,一入职,起薪即为75澳币/小时,年薪是15.6万。其他类似工种的工资基本也差不多。这些工作,不仅是工资高,而且社会地位也不低,欧美社会中,工会的力量极其强大,每个国家领导人都知道,工会得罪不起。政府选举的时候,同性恋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工会是最难缠的,也是最有政治势力的群体。一个有多年工会会员历史的工人,甚至在电视台的曝光率比一般的“白领经理”要高得多。所以,末末举的例子,如果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结合其所处的文化范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例子了。

  2、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自我认知:

  由于媒体的宣传,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所谓“成功人士”的故事,某某又拿高薪了,某某又做中国区总经理了。每当一些人力资源顾问,用这些例子和我谈论职业规划的时候,我经常感觉是纸上谈兵。好多作D/HR的顾问,自己都没有带过大的团队,负责大项目运营,谈来谈去,说的案例都是别人的。古语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作时间越长,越感觉职业规划有用。但是比职业规划更重要的是,是要充分了解真实的自己。

  3、锻炼对人的体察力—职业规划实施关键:跟对人

  从实战角度看,职业规划的过程,可以简单定义为3件事-看清自己,跟对老板,作对事。好多职业人士,不缺作对事的专业素养。但比较缺乏看清老板的眼力。但是,怎么看清老板的为人呢。从实战角度,提供几个简单的方法:

 1)看老板的下属是否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在我给很多民营企业提供培训中,发现老板在场,下属从不发言;老板上面开大会,员工回家开小会。员工出成绩,要先写上根据老板的“英明”领导,才获此成绩。

 2)看老板如何自己称呼自己:我曾经短暂在帮一家企业打理过一块业务,每次我出差在外,董事长打我手机,都是这样开头:“我是某总,你昨天说的……”各位觉得滑稽不?他应该和我是非常熟悉的工作关系,还要以“某”总来自我称呼。

 3)看老板如何欢送待人接物:  前几天,经过一家投资公司的VP介绍,我好友和该公司董事长(简称A)谈论一件合作项目。交换名片后,好友郑重其事地收好他的名片,A一个《英雄本色》中的经典甩手枪动作,几乎是把人家的名片“掷”到茶几上,慵懒地坐到沙发上,谈起话来。告别时,A大人急忙拿起自己手机,边拨号,边说“我有电话要打,不能送你了”。后来,好友告诉我,本有一桩相互获益600万的生意,他决定不和这家公司合作。呵呵。这样的老板,实在是职场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碰到他们,风紧、扯乎。

  4、多为他人考虑:

  举个亲历的案例来说明:在一个超过1千万美金的市场项目中,我有幸和前DELL全球高级副总裁Tim Doke共事过一段时间。老先生祖籍苏格兰,人超级和蔼,当时快60岁了,曾是美联航高级副总裁、纽约市长顾问等要职。私下交流中,我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你是看待职业发展的。他是这样回答的(大概意思,原话已经不能完全记清楚了)——职业发展,首先要清晰透彻地了解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可以短暂地为了生存而工作,但是过了生存阶段,还看你的兴趣是否够持久,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和实践,是否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愿意帮助别人。

  当了经理之后,是否愿意花时间,帮助你的下属尽快成熟。有了新的职业发展机会之后,是否还愿意和你曾经的老板、同事保持良好的联系。在职业发展中,每一次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这固然对,但是要记住,离开了这些支持你的人,你所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人,尤其是职业经验深的经理们,要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发展,要我们的团队共同发展。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职业规划、发展,还是很多其他话题,我们已经谈得太多所谓“术”的问题,而一些世界级的职业人士,往往从个人的体会中,更看重的是“道”的本质。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