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培训课后感和启发

发布时间:2017-10-22 编辑:1018

  1、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成功者和失败者,行业之间的差别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不同行业中都有职位需求差不多的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销售;而且很多工作的要求都是复合型的,很难有只需要了解某一个行业就能做得出色的工作。现实的工作不存在与专业对不对口的问题,应该跳出上大学时用“名词联想法”来选择自己专业的误区,关键还是看内心对行业有多大的热情。巴菲特做金融,比尔盖茨做IT,但两人身上成功的因素实际是共通的。

  2、从生动现实的话题开始学习

  了解行业的前提是对行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从一个生动现实的主题开始,围绕某个有兴趣关注的话题来学习相关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一个不懂的金融的人完全可以从回答“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这个问题开始,通过网络,报刊书籍,与人交流来从浅入深地了解金融。首先接触的是名词,基础概念——什么是次贷危机,什么是金融衍生品,房利美、房地美公司是干什么的;接着会明白一些行话和规则,提出更多的问题——华尔街在金融危机中起了什么作用,投行呢,雷曼兄弟为什么破产;再之后是深入到金融理论体系——了解货币流通、金融监管这种更大的题目。这种探索式的认识过程比我们去阅读教科书,参观“过去的标本”,更加生动有趣,也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热情。

  3、“问题青年”原来是敏锐的问题发现者

  Robin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问题青年”是指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对企业发展有预见能力的青年。Robin提到了好几个为自己创造工作机会的“问题青年”,他们或者发现了企业遇到的问题,主动采取行动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给雇主留下深刻印象;或者预见到了企业发展的动向,提前采取行动抓住了机会,在职场竞争中站得先机。

  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听这段的时候我有点走神儿,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生物教科书。英文教科书里往往用问题开始整个篇章的论述,很多的小标题也都是问题式的,要是读完材料能够回答最初的问题,就说明自己读懂了。但是中文课本里常常标题就是一个结论,整个篇章把理论细节介绍得非常详尽,感觉有点像让你读了教材提不出任何问题最好。

  4、行业调查是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

  对行业做全面深度的调研是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和行业选择的基础。Robin把行业调查总结为“三步走”的过程。

  第一步,充分掌握行业的公开信息。各大招聘网站、公司官方网站、行业论坛、培训网站以及相关的报刊书籍等出版物都是有用的信息来源。行业人才需求、职位描述、薪酬大致水平、发展前景、就业机会等信息都应该在这一步找到初步的答案。

  第二步,和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沟通交流。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请教遇到的困惑,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了解行业内的非公开信息。有不少的例子就是通过发邮件、打电话找到关键人物,从而获得交流想法、接受启发,甚至是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

  第三步,去尝试实际的工作。通过实习、兼职的方式去亲身实践,获得最直接的感受和体会

  5、从学校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

  对于很多从上大学起就靠自己养活自己,攒钱读书,甚至为家庭提供经济输出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很早就要开始面对的问题。但对于更多一直生活在父母支持下的学生来说,迈出这一步似乎很难。早一点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独立,靠自己赚钱,不轻易向父母要钱;在面临选择,父母带来负面压力的时候,才会有坚强的底气自己去闯,证明给他们看,我能行。

  当时Robin讲这段的时候我又走了下神儿,想起Friends里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幕——Monica和Ross他们几个帮Rachel剪碎她的一堆信用卡,然后兴奋地冲她大喊“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Friends 的整个故事里也贯穿着一条这样的主线——Rachel,一个最初逃婚的新娘,从一个小服务员的工作开始,逐步做到了服装公司的中层职员,有能力靠自己而不是别人来选择未来的生活。

  Robin还提到他和一个高校负责求职的老师交流,聊起一个词叫“硬着陆”,是说很多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过程中没有过渡,欠缺各种与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学校里,我们的价值观常常以学术为导向,学习好、对专业学科悟性高的人就公认为优秀人才。但是到了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不存在哪个单一的导向。财富,权利和社会地位常常充当着主要的评价标准,如果真的以为这些就是全部,怕是总有一天会在浮躁中失去自我。

  发现自己独特的潜质,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寻找自己内心所追寻的梦想,会有一天,不管我们做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有一种坚定和自信的力量。

  6、长期素养与短期包装

  Robin有个很有意思的解释说,素养或素质,就是自身平素养成质地。这种“质地”中一定有自己独有的东西,是别人编造不出来,而且短时间包装不出来的;这种“质地”一定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源于曾经的体会和感悟,是点点滴滴的成长积累。求职过程中,短期的包装是必须的;但要真正在职业和人生发展中获得成功,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必须的。

  7、发掘自我特质,坚持自身优势

  高考时我们都知道备考策略中有个“木桶理论”,提高总分的方法需要的不是把我们擅长的科目考得越高,而是去突击提升那些我们不太擅长的科目,就是所谓的木桶短板。但是对于求职和职业规划,正是这样的“木桶理论”带来了误区。很多时候,我们花了过多的精力去对付那些并不擅长的东西,而不是去强化自己的优势,发展和发掘那些我们个人独有的,与生俱来的特质。挑战弱点听上去是很有魄力的行为,但是让优势更优,把弱点改善到不影响优势发挥的程度很多情况下会是更好的策略。特质和优势决定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在年轻的时候明白自己的大方向很重要,但这个过程绝对不是容易的。

  认识自己,接受自己,适应自己,在此基础上勇敢地探索,让自己的心智变得成熟。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