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薪酬体系问题出在哪?

发布时间:2017-04-15 编辑:weian

  薪酬的内外部公平被打破。任何一个岗位的员工在考查自己薪酬的合理性时无非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第一,在公司内部,自己的付出回报和他人的付出回报相比是否公平,这被称为内部公平;第二,与公司外部同行业同岗位的薪酬相比,自己的薪酬是否合理,这被称为外部公平。

  显然,本田工人对这两方面都不满意。内部公平方面:工厂内有本田公司从日本来的外派人员,主要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工人和公司重点培养的年轻储备干部,他们的工资大约是本土员工的几十倍。尽管这些外派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和一线生产工人肯定有不同,但本土工人却不这么认为。外部公平方面:本田零部件公司薪水竞争力也不够强,比同行低。

  那么企业的薪酬制度到底问题在哪里呢?

  考察本田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一、工人收入与企业收益脱钩

  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几近翻番,达到近9%,并高出整车企业利润率约2个百分点,为全球之最。有机构预测,2010年汽车零部件利润增幅将超过50%,平均销售毛利率将达到23%左右。

  根据本田公布的2009/2010年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大增91.8%,公司净利同比大增95.9%,预计2010/2011年度集团营业利润同比预增 10.0%.但是,工厂的一线工人却没有分享到这一果实,企业除了支付加班工资外并没有合理的薪酬调整方案。这最终引发了工人的极大不满。

  二、国外薪酬方案水土不服

  在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时,我们需要了解其他国家汽车企业的薪酬体系。

  中国和美国汽车工业薪酬构成有着重大差别,在美国,汽车员工收入的40%以上是由医疗、养老等福利组成。如果员工被辞退,公司还将赔付大笔违约金。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人而言,年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仍由基本工资构成,加上基于基本月薪的年终奖。

  这两种不同的工资体制形成的最大差别,是美国制造业累积成本逐年上升、较低的员工流动性以及较高忠诚度;与之相对,中国汽车企业负担轻,但也呈现出高流动性、低忠诚度的问题。

  我们再看看日本汽车企业的薪酬体系。与美国汽车公司相比,日本汽车企业工人薪酬也偏低,比如丰田汽车工人只有48美元时薪,而通用汽车公司的工资和各项福利开支达到每小时78.21美元,同时,后者的医保费用开支是前者的10倍。但日本却未因此而引发大规模的劳资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在日本本国,汽车企业与汽车工人之间是一种"家庭"般的关系,这就导致工人不那么计较眼前的工资,而更看重长期稳定的工作保障和发展。但显然这样的制度不那么适合中国。

  本田的案例给企业敲响了警钟。当员工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回报,当企业的发展成果并不能让员工得到分享,问题的出现便会成为必然。虽然员工的需求千差万别,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公平合理的薪酬始终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力手段。在企业薪酬方案的设计上,首先要考虑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收益随着企业利润的上升而提高,使员工能得到与企业共同发展、前进的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激发其工作热情。

  此外,案例还提示我们,由于受到文化、福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外资企业不能把本国的薪酬体系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来。同时,本土企业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在合理借鉴国外成熟有效的薪酬方案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企业本身的特点,审视其薪酬架构是否会"水土不服",能否与本企业合拍。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