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方式调整你的好“薪”情

发布时间:2017-02-09 编辑:weian

  每到年终,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调薪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近年来的调薪趋势总体都是向上,企业平均用于增薪的人工成本每年在5%~10%,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如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制和市场化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等,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而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调薪,并没有使得员工在“吃肉”的同时快乐起来,由于调薪而引发的不满比比皆是。企业投入了资源,却得到了完全不期望的结果,那么,调薪该如何做?

  首先调整策略。一个未经系统规划的薪酬体系,随着企业的发展,就会发现薪酬体系的导向不明确,对于关键、核心人才的激励不到位;或者有些企业为了上规模乃至生存,在关键岗位不惜重金投入,挖人才、强激励,而结果造成财务负担,强激励难以持续,也会引起内部的不平衡和不满。

  二调水平,这是最常见的调薪方式,常见的情况包括:生产制造型企业,一线技工短缺的情况下,需要结合市场水平整体进行上浮,以确保人员的招募、保留和企业的正常运转;收入偏低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普遍提高和收入增长机制日益刚性的前提下,对全体员工进行一定幅度的薪酬提升,以弥补之前企业薪酬水平的整体偏低,等等。

  三调模式。归纳起来,短期激励的模式,常用的无非计时/计件制、佣金制、年薪制三种主要类型,分别对应于一线作业、销售、管理等岗位类别。而很多企业在多年的经营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薪酬体系,有的还存在一刀切的局面,没有根据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薪酬模式的设计,或者形似而力度不到。

  四调结构。所谓结构,也就是薪酬的科目的设置和选择。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某些科目设置起来了,但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一科目的设置已经没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占了员工收入的很大一个比例,变成了变相的福利。更有甚者,由于这一科目的存在,对现有的管理工作反而产生负面作用。

  五调弹性。所谓薪酬的弹性,也称为薪酬的“固浮比”。很多企业都试图在薪酬弹性的调整中,找到最佳的激励员工的平衡点,但这种调整的难度往往也最大。低弹性的模式,薪酬的稳定性好,员工的忠诚度高、流动性降低,但企业的刚性成本高,经营压力大;高弹性的模式,薪酬的激励性好,但波动大,可能引起员工的不安全感、忠诚度降低,但对企业控制经营成本有利。弹性的调整,比较多见在对于销售人员的薪酬调整,以及管理团队年薪的调整,从经验来看,这种弹性的调整遭遇的反弹也会比较大,比较适宜的方式是微调、逐步调整,以保持稳定的局面。大幅度的调整,则要慎之又慎,不少企业就曾因此导致销售人员的大幅度离职。

  六调公平。众所周知,薪酬体系设计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部的公平性,而内部的公平性,则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地区差或多种身份的人员,存在聘任制、派遣制、临时工等多种劳动契约形式,不同形式的人员在从事同一工作时,收入差距可能是数倍,这是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要求的,如何向统一的方向调整?类似的问题很多,因此,许多企业的薪酬调整,特别是微调,往往是针对以上问题的局部修正,目的是使得企业内部的、客观存在的差异在薪酬体系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和平衡。

  七调差距。对于某一个企业说,根据其行业特点、规模、业务模式等,其内部的高、中、基层人员的薪酬应当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比例可能不尽合理,比如某国有房地产公司,一个有能力的中层干部收入水平仅是行业水平的一半,与基层的差距还不到1.2倍,这就可能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也难以引进好的人才。再比如,某创业板上市公司,老总们都是股东,给自己定的工资标准一直比较低,而中层的收入怎么说也不好超过老板们,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职业化的、高水平的中层团队迟迟建立不起来,原有的人员流失、而好的人才又引不进来。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市场化的企业,由于不同层级人员的责任、能力要求不同,其薪酬应有合理的差距,一般情况下,应服从1:3:9或1:2:4:8的等比序列。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逐步把薪酬的结果调到一个合理的差距,是维持企业长治久安的大事。

  七种调薪方式,为了不同的目标;在实际的年度薪酬调整中,往往是几种调薪方式的组合使用,这样的调整就更加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检验一次薪酬调整是否成功,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一是经营业绩的提升,二是激励成本的投入,三是员工的不满意度。完全满意的薪酬调整几乎没有,但过高的不满意度,肯定说明调薪的策略、尺度、时机的把握上有欠妥之处。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