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股权激励不可轻用

发布时间:2017-12-19 编辑:ZMR

   对于缺乏人才的中小企业而言,基数小但发展快、缺现金而潜力大,因此众多中小企业将吸引、保留和激励人才的目光放到股权激励上。正是没有办法拿出大量现金、通过品牌来吸引、激励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通过股权激励方式、用企业的未来凝聚急需的核心人才,这是大型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大企业基数大、但成长速度有限,而且既成的股权结构缺乏灵活的股权激励空间。

  但是,中小企业股权激励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当然,对于那些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国家具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同时社会具有公司治理文化传统、还有大量的中介机构服务,股权激励可以规避诸多风险。

  相反,由于国内中小企业往往操作不规范,而且中小企业老板在股权问题上往往讳莫如深、密室谋划,因此往往为将来的种种问题埋下隐患。

  比如,某企业引进了一位著名职业经理人,根据谈判,经理人拿出80万现金获得了几位大股东向其授予的15%的股份;但是,开始工作之后才发现现有股东与该经理人的经营思路和管理风格存在一定差异;经过将近两年的磨合以后,虽然配合逐渐成熟,但显然两者仍存在诸多问题,企业发展也并未取得预期业绩;在此情况下,经理人选择退出,并与股东就退出价格问题进行了谈判,企业支付了较进入成本更高的赎回成本,而且对企业经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股权激励必须做对、做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 选对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股权激励?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更关键的另一方面是,是否认同企业的未来、是否能与企业现有股东相匹配、是否能够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

  从能力角度来看,必须是企业发展中所极度欠缺的短板,通过这种高成本的方式获得核心人才,他也必须能够大步地促进企业发展。这种方式与企业接受风险投资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企业也应当以引入风投的谨慎来对待这件事情。

  而从第二方面来看,如果该人才不认同企业未来,与现有股东无法匹配,也无法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那么该人才引进却可能构成企业巨大的隐患,正如前面那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绝对保证这一点,而且情况的变化也可能引发引进的人才和股东之间的变化,但企业应当在后续各个方面做出安排。

  2、 选对方式

  股权类别有多种,比如期权、期股、实股、虚拟股权等等;受让方式也存在多种,比如现金购买、折价购买、分红购买等多种方式。因此,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对于高级但非核心的人才引进,则可采用虚拟股权,参与分红、但无相关权利,这是一种最为灵活的安排,但激励效果也最差。而相应地,受让人可以以现金全价购买实股,这种方式也就表示他将自己和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已经构成他的一项重要投资。

  股权类别和受让方式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这样就产生出多种激励效果的股权激励方式。当然,无偿受让并非不可以,尤其对于核心人员并不提倡,因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以一种无代价的方式获得,出资与上山入伙纳个“投名状”的意义是一样的。

  3、 分阶段授予

  股权授予也可以分阶段授予。分阶段授予实际上给企业和引进人才一定空间,允许双方近距离地深入地考察和磨合。除非“一见钟情”——当然其概率一般较低。所以,可以约定分阶段的授予模式,并约定条件和相应授予的比例——这些在规范的期权操作中是基本内容。分阶段授予则给企业和人才一个更长期的考核、验证的理性思考过程。

  企业在引进高级人才问题上,往往有一种既自卑又焦虑的心态,将某个人才看得很重,又担心自己庙太小、条件谈不拢,等等。实际上,人才引进双方完全是一个平等的、理性的决策过程,尤其是被引进的人员也必然对得与失进行了深入思考,这就是一个叫做“对价”的过程。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