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医”是中医药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7-05-24 编辑:玉君

  导语:“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中医事业和推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山东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说。

“人才强医”是中医药发展战略

  “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中医事业和推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山东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说,近年来,山东省本着“人才强医”的战略,大力实施“5155”工程,积极推动农村中医工作的健康发展。过去,山东省12万乡村医生中,以中医为主或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不足3 万名,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水平普遍低下,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制约着农村中医工作的开展和中医事业的发展。

  “如何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医药人才,抓好农村基层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是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近年来着重解决的问题。”于淑芳说,山东省政府先后下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素质和中医药服务水平。

  从2002 年起,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在全省实施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5155 工程”。即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为全省培养500名县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10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技术骨干,5000名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知识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乡村医生,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推广50项中医适宜技术。

  “由于广大乡村医生长年工作在农村工作第一线,承担着为广大农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重大任务。因此在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乡村医生的培养。”于淑芳说。

  为确保“5155 工程”的顺利实施,山东省中医管理山路采取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细化各项环节,选拔、吸引、任用乡村医生。在政策上,他们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与乡村医生资格认定和注册挂钩,激发了乡村医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方法上精心编写教材,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地介绍简便易行的“土单验方”、适宜技术和家庭中医保健知识。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教学大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训基地是乡村医生培训的重要场所,其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医生的培训质量。为规范化的管理,保证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培训工作中,他们狠抓了 “四个统一”(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培训学时、统一发放合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中医药知识培训与技能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和临床使用相结合、自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保证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避免了“上而不学,学而不会”现象的发生。

  于淑芳表示,实施“5155 工程”人才培养战略,创造人才效益,并不是简单罗列人才,而是要优化整体结构,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的倍增效应。在做好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他们同时加大了对县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科专病骨干的培养力度。采取脱产进修、专科骨干高级研修、名老中医带徒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了对县级中医医院中医骨干的培养;通过由省卫生厅审核确定培训基地、各市卫生局具体实施的方法培养了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

  据悉,目前山东省已有近5万名乡村医生接受了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2.7 万名获得了合格证书,已培训县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200余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技术骨干400余名。向2 万余名乡村医生传授了50 项中医适宜技术。

  于淑芳介绍,“5155 工程”让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收治病种范围和辩论量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培训的村卫生室辩论总量较培训前增加20%,中医门诊量已占总门诊量的37% 以上,业务收入增加了15%,乡村医生个人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