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发布时间:2017-08-03 编辑:lqy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两个紧迫的局面:一个来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个来自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自身。

  党的十八大提出未来中国的发展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现在算起,到实现这一目标,仅仅8年,不足100个月,更不足3000天。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实上已经进入倒计时。这种情况下,历来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备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情势急迫。

  1、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自身的局面是,“90后”在高校迅速崛起。据统计,自2008年开始,年均有680万“90后”进入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为新一轮的培养对象。照此推断,2012年,“90后”已全部覆盖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队伍,占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舞台。

  这等于说,从2012年起,全国高校平均每年向社会输送680万名“90后”大学毕业生;未来8年,累计有5440万名“90后”大学毕业生,先后奔赴四面八方,扎根各行各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力军。再看远一点,未来38年,也就是到2050年,目前在校或毕业的“90后”大学生,将历经社会实践的磨炼砥砺,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高校必须聚焦“90后”培养

  可见,“90后”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飘渺的谈资,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把人才培养的焦点聚于“90后”,势在必然,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生长在一个观念多元和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这一时代,不仅激发、培植、养育了他们成才的潜能和优势,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了他们成长的惰性和浮。综观高校“90后”在校大学生的生态不难看出,他们一方面思想开放、敏锐、活跃,自信张扬,激情澎湃,另一方面理想信念较为薄弱,价值取向偏于扁平;一方面善于求新求变,不断扩大信息量和知识面,更新知识观念,擅长从正面接触科学技术,迅速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却更注重实际、利害、功用;一方面有强烈的成才欲望,浓厚的自我主体意识,热烈的时尚追求,另一方面却缺乏对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进取奋斗精神。显然,“90后”大学生与他们必将融入的“小康社会”之间,既有相适的一面,也有相左的一面。

  3、培养“90后”成国家急需人才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枢纽工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走向未来的当务之急就是:

  如何把“90后”大学生培养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杰出人才,使他们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现代品质,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宽广的国际视野,又具有高度认知的民族精神;既具有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又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既具有掌握、探究、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具有实践与组织管理能力;既可以立己、达己、成己,又可以立人、达人、成人,既能顺应自然,发展经济,积累财富,又能造福社会,改善环境,诗化人生。

  如何让“90后”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实现大学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换,能够肩负历史时代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担当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应对全球变化与动态竞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最广大人民创造生活福祉。

  如何提升“90后”人才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为社会生活增添活力,为经济活动增添动力。如此等等。

  4、注重人才质量和效益提升

  按照我们的认识,高校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90后”大学生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来自社会、面向社会,并且要走向社会、影响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者、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90后”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结合进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中,结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深入领会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对“90后”的价值需求,获取人才培养的灵感,拓宽人才培养的视野,确立人才培养的坐标、规格、思路、原则和方略。

  我们看到,“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富饶的社会,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由此,高校“90后”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便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谐统一,全面发展的人。“小康社会”将是注重内涵发展的社会,由此,高校“90后”人才培养,便应当全方位、全过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注重人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小康社会”将是鼓励个性、富有创造性的社会,由此,高校“90后”人才培养,便应当激发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空间,为拔尖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