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加快“才”向“财”的跨越

发布时间:2017-05-26 编辑:lqy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是不断解放和发展人,核心是解放和发展人才。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突破“见事见物不见人”的思维定势束缚,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一、事在人为,事靠人为,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农业和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完成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迫切需要五大类人才提供坚强支撑。

  首先,迫切需要能够进行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的智囊型人才。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立足本地自然与人文资源,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突破传统“小而全”的生产格局,集中连片布局,发挥聚集效应,进而向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迈进。面对这种大变局,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经验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民茫然:谁能告诉我来年种什么?),迫切需要大批懂得市场机制,熟悉地理环境,善于分析市场的智囊型人才。智囊型人才分两类,一类是能从区域特点出发,在总体上为区域发展进行策划设计的专家,另一类是针对农户、农场、畜牧场的不同特点,进行产业策划和经营指导的人才。目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担当着区域发展“智囊”,针对微观主体所需要的智囊人才严重缺位。这是指导针对性不强,甚至导致“一轰而上”的重要原因。

  其次,迫切需要能够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人才。科技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国正处在用现代科技改造、装备传统农业的关键阶段。所谓现代农业科技,就是在掌握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进行人与作物、畜禽等生命体的对话,使品种、农艺与生态环境融洽、协调,实现生产最大化。农业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是知识与技术的“双重转化”。仅仅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术,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局面。我国农户规模狭小,而生物科技又奥秘、复杂,让众多农民完全掌握,要求太高,成本太大,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农民迫切需要大批掌握本地信息,能够与作物和畜禽生命过程对话,能够与农户和市场对话的科技人才。

  第三,迫切需要能够促进产销衔接的市场经纪人才。分散农户生产的产品,通过经销商进入大市场。一方面,分散的农户与强势的经销商进行交易,会因为双边关系“不对称”,使农户利益遭受损失。另一方面,经销商掌握生产基地、生产农户以及每批产品质量信息的成本高、难度大,经销商与分散的农户进行交易,也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谈判、履约、监督的成本过高而中断交易过程。这是出现农产品买难,好产品买不出好价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和经销商迫切需要懂得市场交易规则,了解产品质量,掌握市场行情,能够同时与农户和经销商对话的交易中介人——市场经纪人才,居中进行撮合,提高交易效率。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村最短缺的人才就是市场经纪人才。

  第四,迫切需要能够聚合经济要素的企业经营人才。市场是经济要素的组织方式,企业也是经济要素的组织方式。那种方式更有效率,取决于资产专用性,取决于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比较。一般认为,用企业化方式整合农业要素资源,用工业化理念改造、经营农业,是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企业化方式和工业化理念的一种市场表达。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发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不仅需要大企业,更需要大批中小企业,形成与产业相适应的企业群。不仅需要农产品行业协会,更需要农户的专业合作社。农村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批扎根于乡土经济、乡土文化,又具有企业家才能,能聚集各类发展资源,推动企业和合作社发展的企业经营人才。

  第五,迫切需要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指导人才。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有5亿人口从农村搬进城市,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劳动力和人口由山区向平原转移,由内地向沿海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腹地城市向海滨城市转移,是人类地理空间运动的大趋势。与沿海、城市相比,农村、内陆缺少高经济效率的地理空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内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只有到城市、沿海去,才能寻找更多就业机会,谋求更好创造财富之路。劳动力转移是一系列复杂的交易过程,涉及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空间迁徙。农民要负担转业成本、搜寻成本、迁徙成本、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不仅成本构成复杂,而且具有较高风险性。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社会化的服务,迫切需要开发就业技能,开展就业指导的人才队伍。

  二、治理市场失灵,完善市场体系,提高人才市场效率

  (一)“农字号”人才市场机制失灵的解释。

  在农村,人才普遍短缺,农民迫切需要的人才服务难以满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人才,工作量严重不足,人才资源浪费,以至新毕业的大专学生就业极为困难。此所谓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现象并存。人才短缺与过剩并存的深层原因,在于市场机制缺陷所导致的“人才市场机制失灵”。“农字号”人才市场机制失灵,是由我国农村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所致。

  人才需求的基本单元是农户。我国的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狭小,对人才的需求也就相应细小,一般农户只有几亩作物和几头家畜,又分为不同类的作物和家畜。加上不同农户的生产活动不能集中连片,对人才的需求在空间上分散,时间上不同步。农户对人才需求的细小、分散和不同步,给人才有效供给带来困难,增加了人才供给成本,降低了人才服务效率。

  人才供给的基本单元是个人。一般而言,在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空间连片的情况下,一个人才可以为万余亩作物、上千头家畜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农户对人才需求细小、分散和不同步,形成人才“空间缩水”现象:同样一个人才,受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空间分散的影响,所能提供的有效服务大大折扣,大为减少。无形之中,人才服务的成本上升了,价格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规模越小,空间越分散,人才服务的效率越低,市场价格越高,需求越难以满足。在偏远的贫困山区,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空间更分散,时间差异更大,人才供给成本更高,服务效率更低,问题则会更突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