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人才战略 > 唐代的人才管理

唐代的人才管理

发布时间:2017-09-23编辑:1035

  向唐代学习人才管理

  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治理国家,人才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的营养,不失为现代企业管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历时近三百年,唐前期由于统治集团十分重视人才战略,连续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两大发展的高峰期,唐代关于人才管理的经验历经千年依然闪光。

  一、选拔人才的智慧

  1.从思想上重视人才的选拔

  唐代统治者把人才选拔当做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对左右仆射(仆射的职务相当于宰相)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协助皇帝选拔人才,而不应过多陷于具体事务。于是,唐太宗下诏命令尚书省(唐代中央三省之一,为最高行政首脑机关),琐碎小事都交付左右丞处理,重大疑难事物才禀报仆射,把房、杜二人从繁忙的事物里解脱出来,重点考虑如何帮助国家选拔人才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批人才为其服务,企业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强对人才管理工作的领导,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资源保障。

  2.把道德标准作为人才的重要标杆

  道德品质的好坏是唐代君主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杜如晦回答:“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