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人才战略 > 三线城市企业应该怎样人才管理?

三线城市企业应该怎样人才管理?

发布时间:2017-09-23编辑:1035

  三线城市企业的人才管理对策

  什么叫三线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笔者研究认为,有两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划分标准,一种是通常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定义为一线城市,其他直辖市、单列市、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定义为二线城市,其他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定义为三线城市。另一种说法,三线城市是指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以及有战略意义的大中城市和经济总量较大的小城市,包括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城市。

  笔者在大量三线城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实践中发现,三线城市的产业布局、企业管理特点、人才市场特点三个维度,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这决定了三线城市企业的人才应对策略,我们来解剖一下这个逻辑思路。

  三线城市的产业布局

  一般地,中国三线城市的产业格局具有这些特点:

  1、 极少数城市是由少数央企、或其支机构或特大型企业,就等于整个城市产业、龙头企业,对整个城市的经济、财税、教育、百姓生活、就业、人脉关系的影响面都很深、很大;如广东茂名、河南濮阳、河北保定、四川绵阳;

  2、 多数城市是少量国有企业主导整个经济格局,或者多数城市就业,如烟草、电信系统、银行、区域特色大型企业,少数城市具有若干家大中型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集团,加上众多不知名的小型民营企业;如河北张家口、河北沧州、黑龙江的齐齐哈尔、江西新余、贵州都匀、河南新乡、河南洛阳;

  3、 少数国有企业外,部分城市具有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链,都是围绕一两个行业、产业的发展所带动的城市经济格局,其余多数企业都是零打碎敲的小型民营企业。如广东中山、重庆陵、山西吕梁、浙江义乌。

  这些区域经济的格局决定了当地社会常见特点:

  1、 社会人脉关系比较重要,属于熟人社会,有时关系一通百通,不同于大城市既有熟人社会,也有陌生人社会的构成;

  2、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也有少数城市是高垄断、高市场同时并存,但企业生存压力和发展方式悬殊、差异很大;

  3、 如果本地产业集群不成熟、行业配套性差,则企业发展处处受制与人才和产业政策。

  三线城市的企业管理特点

  此处所论是“三线城市的企业”,重点是指中小民营企业、小型国有企业的管理特点。

  1、 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管理体系尚未建成;

  2、 品牌优势在全国尚未形成,影响力最多在本地、本行业;

  3、 产品成熟度还不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性还不是十分强;

  4、 竞争力表现或稳定的利基市场,主要在本地、或有少数全国性市场;

  5、 决策层存在家族化,或者利害关系人群体,决策随意性大;

  6、 职业经理人引进不够,或者市场程度低,经营管理团队综合实力不高,人才梯队严重断档,人才吸引力不够;

  7、 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不够,体系建设还很粗浅,继续提高;

  8、 企业文化建设基本空白或企业文化尚不成型。

  三线城市人才市场特点:

  1. 人才供给相对稀缺,属于地域性紧缺,可选人才稀少,远不如大城市。民营企业与小国有企业对大城市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长期留住难度更大;

  2. 本地人才跳槽或就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利用同行业经验本行业跳槽,机会远不如大城市;

  3. 企业自身人才培养难(周期长、成本高),不太愿意下功夫花力气培养人才,缺乏地域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

  4. 城市生活环境、娱乐环境、商业购物,一般不如一线大城市,再创业或投资环境一般不如大城市;

  5. 好处也是明显的,生活成本较低,就业竞争压力小,房价不高,交通便利;户籍一般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不如一线城市管制严格;

  6. 生活和工作节奏要相对缓慢,人际关系更趋和谐,生活要闲适且,归属感强于大城市,实现同等幸福指数,相对容易,成本更低。

  综合以上特点来看,笔者认为,要良性地化解三线城市中小企业的人才梯队困境,必须要双向思维,既要考虑企业的现实,也要考虑人才的现实。企业方和人才方都要转变观念,换位思考。如果完全单一考虑企业一方或人才一方,都是很不现实的。

  为此,我们研究提出“三度模型”:即从匹配度、成长度、幸福度三个角度,来研究分析企业人才策略和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而实现良好的衔接和匹配,避免单一角度看企业问题,不看人才需求,或者只看人才就业和职业发展角度,忽略企业发展角度。

  一、匹配度:企业的战略定位文化特点与当地产业格局相匹配,人才需求标准也和人才市场特点相匹配,人才的优势和企业发展阶段、规模特色相匹配。通俗说,什么庙,请什么和尚。开飞机的,一般驾不了拖拉机。强调人才与企业一定要相匹配。

  二、成长度:人才成长的周期和规律,从业者自己要明白;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特点、规律,企业主在招聘中也必须要看明白,到底是公司引导人才成长,还是希望人才引导公司成长,或者是共同成长。如果两者一点搭不上的话,对两者的成长可能都不利。

  三、幸福度: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企业的幸福,如何有效结合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命题。企业如果一味求快速发展,不顾员工幸福,人才已经不太愿意了。个人一味求事业发展,牺牲家庭和身体,慢慢地,社会也不支持了。于是,许多企业开始引入笔者的《企业版弟子规》,谋求构建幸福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和谐相处、幸福共生了。综合幸福指数成为三线城市企业和人才的首选,公司发展适当稳一点,事业发展稍微慢点,员工收入稍微少一点,各方幸福度提高一点。那么,如果企业幸福和谐了,人才成长和稳定了,匹配度持续保持住,则个人幸福、家庭幸福、企业幸福三者皆齐了。实现这些,比一线大城市要相对容易一些。那要看企业、人才是否想得明白,看得开了。

  下面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来做比较分析:

  人才类别人才特点 人才关注顺序 企业关注顺序 人才策略

  高端人才经验、行业人脉或资本优势。 关注匹配度、幸福度高,关注个人成长度低。 匹配度第一,希望人才带动或影响公司发展,使公司提升上台阶,注重人才职业道德。组织化、规范化管理,责任与授权系统建设,使人才获得成就感、幸福感,企业文化建设、接班人计划。

  中端人才经验、技术优势,家庭或开始影响职业。 关注匹配度、成长度高,幸福度关注低,或或许成为事业关键转折期。 匹配度,最好是个人与企业同成长共发展,或引进成为后备骨干人才。文化氛围与福利建设,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

  职场新人经验、技术、人脉都缺少,但激情和时间充裕,好学肯干。 关注个人成长度高,关注幸福度和匹配度低。 成长度第一,希望尽快融合、快速成长。 新人培养培训计划,社交需求和文体活动。

  我们选取几个小案例来介绍、佐证一下实践的一些做法。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