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人才测评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31 编辑:1035

  全媒体人才测评体现在,具有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运用和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对技术、机制的挑战,更是对新闻从业人才测评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在新闻采编、活动策划、媒体管理上优势突出,但是缺乏一专多能,不能满足信息海量化和播报即时化的要求。总体上看,当前全媒体人才测评、培养和使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认识不到位

  一些传统媒体认为,全媒体就是“全面的媒体”,必须横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拥有全部的传媒报道形态,故全力进行媒体扩张。其人才测评要求也必须是全能型的,既能服务于报纸、网站,又能做音频、视频,追求样样“专”,而不是一专多能,造成对全媒体人才测评的认识误区。

  二、培养不到位

  针对全媒体新闻队伍的打造,不少媒体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促使文字记者学会照相、摄像,摄影、摄像记者学会采写、录编,同时懂得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但其着力点都偏向于掌握媒体运用的技能上,将全媒体人才测评简单释义为“全能记者”的测评,忽视了对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管理不到位

  由于观念和“编制”、“行政级别”等桎梏,很多媒体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政化、机关化的人事管理上,人才设置、岗位分配方面不科学,存在着把人和物、把特殊人才和一般劳动力等量齐观的落后观念,重资历轻能力,重使用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等等,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全媒体人才的流失。这样粗糙的人才测评方式显然已经落伍,先进的人才测评方式要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切实根据人才的能力,发挥人才的才能、优势,达到人才测评合理化。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传统媒体采编人才相对丰富,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传统管理人才相对丰富,熟悉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高级投融资人才极度匮乏;传统的传媒领袖很多,而真正的企业家类型的传媒领袖尚未成主流。进入全媒体时代,我们不仅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也需要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所以,全媒体人才必须同时拥有技能、运用、转换等多种本领,做新闻、资讯和服务的发布者和领航员。

  媒体融合的发展呼唤知识多元、能力全面的全媒体人才。培养和使用全媒体业务技能、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不但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需要,更是增强创新能力、形成人才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要突出全媒体战略,重构传媒人才测评规划。

  面对全媒体时代,传媒要把全媒体人才发展战略作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根据发展目标,认真研究现有人才队伍的现状,破除不合时宜、束缚人才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找准制约和影响人才成长、培养和使用的症结,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法,坚定走人才强报、人才强社之路。

  二要优化原有人才测评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传媒竞争力的提高,主要靠人才竞争力去实现。而人才竞争力的提高,除了引进新鲜“血液”外,更需要通过组织培训来“挖潜”和“盘活”现有人才。这有利于优化传媒原有人才结构,有利于从业人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逐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此,我们可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集中培训、借助高校力量拓展培训、开展国际合作培训、到不同岗位交流任职锻炼等渠道,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梯队,尤其要重视专家学者型采编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多媒体融合型技术人才、高层次职业经理人等的选拔与培训,全力打造全媒体人才高地。

  三要改革考核分配制度,创新人才测评发展机制。

  在坚持党管人才测评的前提下,我们要按照全媒体时代的要求,改变过时的用人观念,创新人才测评体系和选人用人机制,以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变“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为“人尽其才”的现代管理思想,加快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别编制科学的、严格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以及奖惩措施。同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和激励保障制度,有利于全媒体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实现其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