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人才战略 > 知识型员工为何难沟通

知识型员工为何难沟通

发布时间:2017-12-07编辑:湘荣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对话的双方在生活环境、个性素质、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时,沟通才会陷入窘境。其实,就算知识水平相似的“秀才”与“秀才”,彼此沟通也并非易事。

秀才和兵都只是一个主观的标签,人们在沟通不畅时,用来表明自己的主观判断。

按照通常的理解,秀才是指读书人或文人,而兵是指军人士兵。但在人际沟通的研究中,彭泗清发现:使得人们产生“秀才遇到兵”这样的感慨的情境中,并不一定要一个读书人和一个士兵出场。

在绝大多数情境中,秀才和兵都只是一个主观的标签,人们在沟通不畅时,用来表明自己的主观判断。现代秀才---知识分子们在彼此沟通不畅时,也不免将对方贴上“兵”的标签。

借用秀才的原意,来代表知识型组织中那些学历较高的人群,开展了一项对知识型员工之间沟通的研究。

我在某所大学中选取了41名在职研究生,进行一次饶有趣味的问卷调查,问题是:人们常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觉得其中原因是什么?如果用0-100分来计算讲理的难度,分数越高代表难度越大,你觉得秀才与兵,兵与兵,秀才与秀才之间讲理的平均难度各是多少?

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应答者对“秀才与秀才之间难度”所打分数的平均分高达57.2分,而“兵与兵”之间讲理的难度平均分只有45.0分。其中认为秀才之间讲理比较容易,给分在50分以下的人,占33.3%,认为秀才之间讲理比较难,难度在50分以上的占66.7%。

“知书达理”的秀才之间沟通比兵之间还要难,似乎违背常理。但是彭泗清认为,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以学术争论为例,不少时候,秀才们的争论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起初是观点之争,然后是对观点中一些名词的概念之争,进而演变成为彼此学术能力之争,最后是人格之争和情感上的冲突。”

秀才的工作要求坚持独立思考,产生智慧的碰撞,很多时候看问题难免“深刻而片面”。

明明知识水平高,却偏偏说理不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应答者在问卷中对秀才之间沟通难的原因分析,揭示了其中部分原因。

比如,秀才们经常“自以为掌握真理,不愿意虚心倾听别的秀才的想法,结果双方难以沟通,于是便给对方扣上‘兵’的帽子。”

秀才们也比兵更爱面子,不愿意服输。加之,秀才们的争论很多时候是在观念世界中交锋,是纸上谈兵,单纯以说理为主,难于判断。相对而言,兵与兵之间所交流的道理比较好判断,往往用实际来检验即可。

此外,秀才比较固执,认死理,谈话内容复杂,道理高深,不易达成一致。兵在观点上则倾向于求同,其组织形式就要求服从。

深入探讨后发现,在秀才沟通难的背后,还有工作性质和目的方面的深刻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型组织中,知识创新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新观点,新理论的争论显得越来越重要。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