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 中国企业欠缺的四类文化氛围

中国企业欠缺的四类文化氛围

发布时间:2017-01-28编辑:weian

  那么,中国企业怎样才能经受住国际化考验呢?我借用XXX的一句话:打铁还须自己硬!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自己要硬,硬就硬在自己是市场化的企业,硬就硬在自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这样的话,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

  但在这些硬实力的背后,往往需要打造一种适应国际化、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我认为,这方面有几个重要元素值得关注:

  第一点就是法制的问题。中国企业一定要养成遵守国际规则,适应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习惯。中国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重大反响,而且极大地改善了中国投资环境和商务环境,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当时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承诺,表示会遵守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贸易和经济的规则。

  这个承诺对于全世界是重要的。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迅速崛起,这种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扭转全球对中国形象的看法,在中国和全球创造一个更好的、有利的发展环境,具有绝对正面的意义。所以,现在看来,我们当年承诺遵守国际规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最近有很多人都质疑,全世界大部分规则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我们为什么要去遵守,我们要设法增加我们的话语权,改变这些规则。

  我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我们不应该原则上提出来改变全球规则。当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承诺了遵守全球规则,这个规则是规范全球市场运作的游戏规则,不可能因为我们中国变得强大起来了,也不可能因为中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而改变,因为遵守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

  比如说,中国当初提出遵守国民待遇的原则,国民待遇的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必须要完全平等地对待在它的国土上所有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所以才出现大家不断呼吁解决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受到不同待遇的问题。

  所以,遵守规则的问题并不是要颠覆这些规则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和适应这些规则,才能使得中国真正建立一个市场经济的体制。

  很多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现成的,我们无非是拿来再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某些修正以后,使中国经济体制和法规纳入全球市场经济体制和法规大的框架当中,这才能够使得我们中国在一个相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和全世界搞经济贸易合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所以不存在从整体上颠覆和修改全球经济规则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现在也不具备实力对全球规则进行全面修改。中国GDP现在不过是全球十分之一,从硬实力来讲,还根本不可能达到可以左右全球经济规则的地步,况且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现在全球所通用的国际交流文化是不配套、不相适应、不相兼容的。

  所以,不管从硬实力方面还是从软实力方面,中国还没有达到提出全面修改甚至颠覆整个国际规则的问题,现在主要还是遵守的问题。学习好、运用好这些规则,而且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这是中国企业应该注意的。

  第二,要打造双赢的文化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和为贵”的思想,但是长期的穷困落后,使“斗”的文化根深蒂固。我曾请教余秋雨先生为什么中国的内斗那么厉害,他说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侵略性的农耕文化,不像海洋文化、游牧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对外我们是非侵略性的、非进攻型性的,而对内,因为农耕文化使每家每户两亩三分地,就那么一小块天地,再加上地少人多、长期贫困,所以就形成了内斗不断的局面。所以,怎么克服内斗的文化,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在处理中国对国外的反倾销案子的时候发现,国外常常抓住中国企业内斗的把柄。比如,一个打火机本来可以卖10块钱,当我们一个企业出价10块的时候,另外一个企业很快9块、8块、6块、7块、5块,最后出口以一种非常低价的情况进行,输家是我们自己,外国人不但沾了便宜,买到了低价的产品,而且抓到了所谓的反倾销把柄。所以,不解决内斗的问题,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会碰到相当大的障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学习西方企业的文化。我当博螯秘书长的时候,有一次曾接触到比尔。盖茨,我问他“企业的竞争能力表现在什么地方?”他说企业的竞争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高端人才加低内耗。我没想到他会这样讲。

  高端人才这一点大家都能够认识到,但是他说还要有低内耗,内耗太高,高端人才太多,可能这个企业竞争能力越低。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我觉得对策就是要树立一种双赢的文化。

  双赢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进程当中引进来的,我记得那时候我第一次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如果要和美国谈判成功的话,就必须要实行双赢的战略。

  当时很多人就反对说,我们和美帝国主义怎么搞双赢,不可能!但是后来经过很多年谈判以后,大家才慢慢认识到,如果不树立双赢的观念,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结束这桩谈判。逐渐地,双赢才为中国人所接受,最后为高层所接受。

  同样,中国企业要真正实现国际化,绝对不能只从自身企业利益出发,而应该考虑到和自己相关的企业的利益,特别是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可以说是一个产业链和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这个产业链可能是多个国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链,而另外一个产业链可能是另外一些国家组成的产业链,两个多国部队组成产业链的竞争,实际上淡化了国际之间的竞争,而更多的突出产业链的竞争。

  一个产业链要想胜出,很大程度上就得看哪一个产业链实行了双赢的文化,能使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企业都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竞争中抱成团,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团体。所以,在这方面,如果中国企业没有双赢的理念,就不能在一个产业链当中成为积极因素,赢得合作和发展的机会。

  第三,要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不能够创新,就很难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曾经有美国媒体做过一次讨论,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也就是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我当时看了材料,归纳有那么几条原因:

  1、中国企业普遍盈利水平很低,拿不出钱搞创新。

  这需要在今后改革当中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我们喊了多年,为什么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我们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企业拿不出大批的钱来投入到创新这样的领域,第一个结论对我们来讲是适应的。

  2、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

  这种教育观念使受教育的人、特别是精英人才难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发展因此也受到很大限制。

  3、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

  虽然政府在鼓励,媒体在不断鼓吹创新,但是企业没有一个真正内在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创新变成口号。

  4、中国缺少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

  这一点我们在讨论金融问题的时候也多次提及,就是怎么样打造中国金融体系的时候,能够使中国金融体系更支持创新,特别是个人的创新问题。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