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的8个怪现象

发布时间:2017-04-20 编辑:唐萍

  企业培训是为了使员工具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员工所进行的培训。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企业培训的8个怪现象,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企业培训的8个怪现象

  1、拿培训做实验,求概念玩新鲜,不明阶段和实践,团队如砧板员工疲弱如牙签;​

  市场上新鲜概念层出不穷,企业高管们也追着概念跑,哪里热闹往哪里扎堆,今天这本书火,就组织都学这本书,明天有套理论很新颖,组织起来全学习那套理论,团队被折腾得像不断做新型科学实验,对新知识新理论应接不暇,员工更加跟不上节奏,身心疲惫加脆弱。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方实用!培训的价值不止于单一求新知,更重要是完整立体理解知识,将知识有效转化产生效能,所以,明确阶段,重在实践,适合很关键。​

  2、做培训学宗教,喊口号做动操,形式简单还粗暴,有形式没内涵精髓没展现;​

  本意是要做励志,试图调动激情,采用这种催化剂式的手段,让成员保持一种恒温式的工作热情,多年实践和事实告诉我们,这并不现实,流失率没有改善,团队效能没有实质提升,反而对这种方式产生依赖,没有了整体打鸡血个人状态就低迷且被动!方式本无对错,可惜没有配套系统化实施,有文化,有氛围,有执行,更需要后续配套落地的措施,让前者因素持续转化,成为完善的流程,可以提高人均效能;打造成形的管理模式,成就强大软实力。​

  3、超自负不培训,拼老本熬资历,宁做苦力不学习,不变革不进取发展如何持续?​

  典型的培训无用论。自负的认为企业不需要培训,企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已足够使用,培训只是增长企业人才多余才干,对企业没有实际益处;还有因为参加假大空的培训被伤害,认为培训都是忽悠的多!不管是何种缘由,结果都是将培训拒之门外,靠着多年企业积蓄和行业资历,凭着忙碌和拼搏的苦干精神,撑着市场变化和竞争的经营压力,其实也意味着斩断了企业发展竞争力的源头。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局限,更需要立足客观,追求立体的发现变化,识别变化,才有可能拥抱变化,进而有资本主导变化。培训有用与无用,不在于如何定义,而在于是否有效应用。打破格式,才能实际进取。​

  4、拿培训当喜剧,培训师光演戏,嘻嘻哈哈很欢喜,光有热闹没实际;​

  本是培训课堂,变成了剧场,很多企业都将培训师讲课是不是够幽默,是不是让学员笑声不断,来评价培训效果,而没有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评估培训带来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匹配学员需求,是否符合企业现阶段提升需要。热闹绰绰有余,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呢?企业是需要员工调节心情呢还是要帮助员工成长,改进绩效呢?如果是前者,不如拿出预算组织活动或者旅游;实效的培训是管理工具,优秀的培训师是企业导师,哪能等同儿戏?​

  5、借培训做传销,连环计上房梯,一路都在卖东西,冷静一想没一个好东西;​

  免费或者低价的牌打出来,诱惑极大!连续听一天几天,设置一堆悬念和伏笔,以为能免费低价获取一些商业机密,往往发现被包装成了商业圣经,并且是一点点的吸金,等到醒悟时候,才发现原来世上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有,也是难以下咽,甚至是陷阱连连!倒不是说所有的免费和低价都是如此,企业要懂得识别,摒弃走捷径思想。关键还是企业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文化和培训价值观!企业培训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学习型组织更不能一日千里!​

  6、把培训当西医,哪里痛医哪里,未正本也不清源,慢慢病入膏肓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管理没有前瞻性,团队发展没有系统性!企业布局需要的系列因素本身就是需要从头至尾规划实施,培训工作也是其中一个因素!病急乱投医,只会加速病入膏肓,从小我们就学过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后来又听说了扁鹊扁燕扁鸿三兄弟的故事,偏偏到了企业运作的当口,抛弃忘却了这些简答却有效的逻辑。企业经营是系统工程,企业培训更是系统工程中的主体工事,未正本,岂能清源!不明确定位与目标,哪能收获实效?​

  7、将培训做福利,有任务无学习,不务实也不练习,只为把钱花出去;​

  企业福利丰富,培训资源也纳入福利范畴,参加培训成了政治任务,没有需求规划,没有后续跟踪,更不可能有评估系统。带着任务去学习,交付任务也简单,甚至有很多企业对于培训的任务的交付非常简单粗糙,一个表格汇总就完事了!培训倒未必一定不可以是福利,关键福利也要产生激励效应。要培训产生效益,必然需要在运作管理上要独立,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培训计划,并分阶段实施加以目标成果的考评,让人才与岗位都能结合效能,匹配学习机会和培训资源,激励上进,激发后进,这样的福利才有企业管理层面的意义。​

  8、用培训学传奇,搞崇拜追新奇,生搬硬套不梳理,模仿传奇怎能创造传奇?​

  以为模仿传奇就能创造传奇!去到很多企业听到见到在向行业内哪个冠军企业学习,时至今日,也还经常看到“一夜暴富”“快速成功”类的课程被企业追捧,回到企业日常运作,形式上,有过之而不及者比比皆是,过程中,变质扭曲不重实际,结果是,不梳理不过滤的生搬硬套。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一定是轻其形式取其精髓,实践之中总结梳理,转化结合与自身实际相符合,而不是本末倒置!​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