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培训发展 > 培训师如何对症下药

培训师如何对症下药

发布时间:2017-04-29编辑:小田

   为什么中国式的营销人员培训总是让我们可爱的营销人员处于这种状态:第一天激动,第二天想动,第三天动也不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就形形色色的营销人员来讲不会少于8000万之众啊。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营销人员也是三六九等,各自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接受也能力不同。这就给那些辛苦传道授业解惑的培训专家们造成了培训的艰难和迷茫!

    面对不同企业,究竟如何对营销人员对症下药的培训?面对不同营销人员,又如何作出让感兴趣、感觉有用、有效呢?

    关于培训方面一个小小误区,数年来一直缠绕着我:培训的时候反映好,培训的效果就一定好吗?但是要清楚,如果培训师在培训的时候总是反响不好,那么培训师又还有什么前途呢?培训师为了现场气氛,为了企业的满意度,造成现在的培训过程基本上就徘徊在:案例、经验、故事、游戏、互动、口号和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或总结。在这样的一个培训课程中大家究竟学到了什么,究竟有多少知识能够得以运用,没有人去思索。企业培训组织部门要么埋怨“所找非人”,培训师不合格;要么埋怨营销人员学习能力太差,不能学以致用。

    其实,讲师在做销售培训的时候,必须事前对受训学员做出充分的了解,把握他们的需求,知晓他们的短处,不能把自己包装犹如“明星”一般,脱离群众。这样一来,仿佛就是把自己片面的、局限性知识和经验,强压给求知的学员们。本人认为一个优秀培训师,必须要是个优秀的咨询师,如果一个培训联学员的需求都把握不住,就知道按照自己的讲义,按照自己的套路,按照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学员,无论当时反映是如何激情、激烈,事后难免留下“一场欢喜一场空”的遗憾。

    人的大脑分两个半球:左脑和右脑。右脑产生的是感性直观的认识,左脑是理性逻辑认识。右脑是很容易对问题产生好恶,而左脑却必须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时间阶段。在培训时,制造的那些故事、案例、互动、游戏等制造气氛的情节,其实都是为了在糊弄或取悦学员的右脑,留下深刻印象,得到个好评,至于学员学习后的应用效果如何,那是学员他们自己的事情。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