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绩效考核 > 绩效考核逻辑不对,考核就很累

绩效考核逻辑不对,考核就很累

发布时间:2017-09-12编辑:晓玲

  引导语:有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确定每位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或不足,更可在整体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从而可以改善组织的反馈机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更可激励士气,也可作为公平合理地酬赏员工的依据。

  一、绩效管理的概念

  不同的人会给绩效管理做出不同的定义,折射出不同的绩效管理逻辑。绩效管理定义及逻辑往往决定绩效操作的思路。上海岚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曾经在一个大型企业做了一个关于“如何理解绩效管理”的简单试验,试验的方法是将企业所有职位分为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五个系列,依据职位层级将每个职位系列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以职位系列为横轴,以职位层级为纵轴,构成了“十五方格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总结归纳出每个方格人群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结果显示:十五个方格人群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差异很大。

  思想理念的高度不统一,必然导致企业推行绩效管理困难重重或者流于形式。事实上,对于绩效管理的大量研究也是众说纷纭,单就绩效管理的概念就有上百种版本。相对而言,下述对绩效管理的界定获得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认同。

  “绩效管理是一个经理和员工之间持续不断进行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和员工就工作目标及达成目标需要的资源和支持达成一致,经理作为员工的合作伙伴和辅导员帮助员工实现绩效目标,达到改善员工绩效,进而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这个绩效概念折射出了绩效管理的五大逻辑: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经理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员工是绩效的主人、绩效管理需要持续沟通、绩效管理需要持续改进。

  二、绩效管理的逻辑

  1、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建立员工绩效档案、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构成的系统的过程。人们习惯于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等同起来,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绩效考核表和填表考核。这显然不能算作一个系统,也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绩效考核充其量只能算是绩效管理诸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

  2、经理与员工是合作伙伴

  知名绩效管理专家认为,绩效管理的过程“由员工和其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他认为员工绩效目标的确定应是经理和员工协商一致的结果。绩效目标的确定体现了一种平等和参与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绩效合作伙伴的思想。绩效合作伙伴关系使经理和员工站到了同一条船上。这与以前绩效考核所给人的经理和员工是严格的对立面的印象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往绩效考核的典型做法是,先由不熟悉员工工作的人力资源部设计标准化的绩效考核表,发给直线经理填写,然后再收归人力资源部存档。不论是考核指标还是考核目标的制定,都没有征求员工的意见,缺乏员工的参与。

  基于绩效合作伙伴的绩效管理,提倡人力资源部、直线经理、员工共同制订绩效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直线经理不再是威严不可接近的长官,而是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需要以帮助者和辅导员的姿态与员工共同制订绩效目标,辅导员工改善与提高绩效,进而达成或提高直线经理的绩效目标。HR经理与直线经理之间也是绩效合作伙伴关系,HR经理通过帮助直线经理不断掌握先进、实用的绩效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为直线经理解答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促进直线经理的绩效管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执行企业的绩效管理政策,使之落地执行。

  3、员工是绩效的主人

  很多管理者认为“考核出成绩”。他们的思维逻辑是,员工有懒惰、讨巧、逃避责任的思想,通过严格的考核,促使员工有畏惧感,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如此就能提高绩效。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严格的惩戒机制下,员工可能会努力的行动起来,但是如果员工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能力得不到提升,行动的结果不言而喻。常常因为员工行动的结果不尽人意,很多直线经理就亲力亲为,甚至事必躬亲,越权替员工把事情做了,造成员工绩效“虚高”。

  正确的绩效逻辑是,员工是绩效的主人,员工的绩效是在直线经理的辅导和帮助下,经由自己的努力而独立创造的。在创造绩效的过程中,员工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且具备了挑战更高绩效目标的能力,这个时候,直线经理需要帮助员工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绩效目标,使员工在绩效管理中不断体验到挑战高绩效目标的成就感。

  4、绩效管理需要持续沟通

  绩效管理关注绩效结果,更关注绩效实现过程。从一个具体的考核周期来看,绩效结果已经是既成事实,不可逆转,有效的管理绩效实现的过程可以提高绩效实现的达成率。管理绩效实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就是持续沟通。

  持续沟通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应贯穿于绩效管理过程的始终。整个绩效管理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都需要由直线经理和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来达成。

  基于绩效合作伙伴关系的逻辑,以暗箱操作为特征的绩效考核,显然无法达成绩效管理的目标。既便是考核看起来有些“残忍”的行为,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积极的观点认为绩效考核是直线经理和员工在共同探讨成功与进步的机会,而不是在秋后算账。要在积极的观点上形成共识,就必须借助直线经理与员工之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与交流来完成。

  5、绩效管理需要持续改进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旦确定下来就一成不变了,而是需要持续改进。可以说,绩效管理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实践证明,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绩效管理体系,不存在不需要改进的绩效管理体系。迄今为止,绩效管理仍然是全球重大管理难题之一。这就需要管理者坚持“持续改进”的思想逻辑,持续改进和优化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使之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成功实现。

  绩效管理逻辑是绩效管理努力的方向,逻辑不对,方向错位,绩效考核自然困难重重,不论是绩效考核组织者、考核者,还是被考核者,都会觉得身心疲惫。久而久之,绩效考核就会流于形式。所以,绩效管理者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及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培训、研讨、沟通等方式,在组织内广泛传导绩效管理的逻辑,形成绩效管理逻辑的共识,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拓展]

  绩效考核的起源

  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最早的考核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实行文官制度初期,文官晋级主要凭资历,于是造成工作不分优劣,所有的人一起晋级加薪的局面,结果是冗员充斥,效率低下。1854-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注重表现、看才能的考核制度开始建立。根据这种考核制度,文官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的优劣,实施奖励与升降。考核制度的实行,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了政府的廉洁与效能。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成功实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榜样。美国于1887年也正式建立了考核制度。强调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晋 级,均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论功行赏,称为功绩制。此后,其他国家纷纷借鉴与效仿,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官考核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工作实绩作 为考核的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对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工作实绩的优劣决定公务员的奖惩和晋升。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实践证明,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各级政府机关通过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

  文官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得有些企业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考核,试图通过考核对员工的表现和实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要了解组织成员的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实施的基础与依据。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