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绩效考核 >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7-08-24编辑:lqy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或许会认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不值得思考和回答,也可能认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无足轻重、浪费时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却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很多问题恐怕都与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有关。

  正如德鲁克在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开始提出的三个经典问题一样——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弄清楚管理的目的决定着管理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因此,讨论绩效管理的目的绝非无足轻重,而是绩效管理的逻辑起点。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现实中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处于不同立场的人们各自站在不同角度,自然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需要的是,了解不同立场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然后根据我们的立场,去选择我们的角度。下面我们来看一般意义上对绩效管理目的的理解。

  一、一般认为的绩效管理的目的

  从目前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普遍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有如下方面:

  (一)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提高组织或者团队的绩效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达到了许多目的,如员工参与管理:员工通过参与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感觉;组织目标的统一:通过自上而下的分解目标,避免团队与员工目标偏离组织目标;一年中多次的评估与奖惩,实现组织对目标的监控实施,保证工作目标按时完成。以上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组织或团队的效率,保证实施组织目标。因此,绩效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有机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管理对于组织战略的意义

  绩效管理对于组织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早已取得共识,而将绩效管理与战略相联系,则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战略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要依靠组织的所有成员,按一定的职责和绩效要求,通过持续努力和发挥创造性来实现。因此,绩效管理的系统已成为战略管理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不仅仅要保证过程绩效的可靠性,而且要为组织战略上的成功设计它的绩效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并且分解到每个岗位,岗位职责最终由员工来实现。因此,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管理、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使得企业的生产力和价值也随之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由此而获得。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个规范而简洁的沟通平台

  绩效管理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自上而下发布命令和检查成果的做法,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结果进行沟通、评判、反馈、辅导,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开发,对其职业发展进行辅导与激励,客观上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十分实用的沟通平台。

  (四)绩效管理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通过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考核,为企业员工的管理决策,如辞退、晋升、转岗、降职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解决了员工的培训、薪酬、职业规划等问题,使之行之有据。这也是绩效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核心的原因。

  (五)绩效管理的法律意义

  在一个劳动法律健全的国家,招聘、录用、考核、辞退甚至企业内部的奖金分配、晋升都受到国家或社会公平就业组织监督。,在劳动纠纷中,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说明人事决策的理由,企业往往会遭到法庭或者社会公平就业组织的制裁。而这种证据一般都来自于绩效管理,例如要为辞退员工提供员工不能胜任岗位的证据,这种证据自然是员工的绩效记录。为此,绩效管理程序必须有明确的成文制度,在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填写表格以及双方签字认可。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劳动立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而随着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绩效管理在企业劳动纠纷中的作用必然越来越重要。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通过和实施必然大大推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法制化。

  二、对绩效管理目的的讨论

  以上就是一般认为的绩效管理的目的,但我们如果将以上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绩效管理的目的实际上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方面:绩效管理的核心的目是组织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而员工绩效的提升、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决策的支持等更多的具有手段性意义。

  (一)绩效管理是手段还是目的

  1、组织目标的终极性。从根本上说,不仅绩效管理、乃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是组织战略的支撑系统,组织战略目标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因此,组织目标对于绩效管理具有终极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员工个人绩效、进而提高团队绩效,实现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都是为了组织目标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

  2、绩效管理的手段性。正是基于组织目标的终极性,绩效管理实际上只是组织实现战略的手段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持续沟通、绩效管理的结果运用,都可以纳入手段的范畴,即使在公平就业法律约束下的绩效管理也不过是从更广的角度强化了绩效管理的公平性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绩效管理更多具有管理手段的意义。

  (二)终极性与手段性的冲突

  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实际上表现为对绩效管理的目的认识不清晰,从而产生了绩效管理终极性与手段性的冲突。主要有如下方面:

  1、无目标的手段

  很多组织缺乏明晰的战略定位,或者没有从战略出发制定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使组织的绩效管理丧失了战略终极目标的指导,绩效管理成了“无头脑的哲学”,目标与手段脱节。这一问题在中国的很多组织表现十分突出,往往使是绩效管理偏离了组织战略方向。

  2、手段成为目标

  很多组织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将绩效管理这一手段作为了目标,或者说在绩效管理实施中客观上造成了这一结果。例如,在诸多的国有企业中,分配问题一直是一个焦点,即所谓的干多干少一个样,于是国有企业决定导入绩效管理。但是在导入过程中,由于企业各个方面对分配问题特别的关注,员工和管理者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绩效结果如何与薪酬挂钩上,整个绩效管理导入的最后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分配问题。这样的改革必然是失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企业由于对分配问题的重视而抛弃了绩效管理支撑战略实现的根本目标。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