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绩效考核 > 个体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平衡关系

个体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平衡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25编辑:ZMR

  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的时候,是不是只要人人都有所提升,企业的绩效就一定会提升,个人绩效的组合是不是就能够构成企业绩效呢。实际上,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困惑“每个员工的绩效都不错,但企业的绩效却没有提升甚至是下降了”。这个问题是绩效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差异”。

  绩效管理建立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转化,各部门和员工都承担着组织目标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各部门、员工绩效的总和就构成企业绩效,员工个人的绩效最优,就应该会实现企业的目标,保证组织绩效最优。然而,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很多时候却并不是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失衡?

  个体绩效与团队绩效失衡的原因

  过分强调目标的明确性

  当企业过分强调目标的明确习惯,尤其是强调员工个人目标的明确性时,往往会促使员工寻求狭窄的目标,鼓励员工的短期行为,最终降低企业的绩效。

  为了目标明确,设计考核指标时,我们经常要求指标的量化,如客服人员接听客服电话的工作,为了做到量化,要求“电话响三声之内接起电话,有电话记录,记录完整无缺项,缺一项扣3分”。指标倒是量化了,我们却无法准确地知道通过客服人员接听电话,使客户产生了多少好感,解决了客户多少实际问题,对客户的忠诚度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客服人员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一年当中,客服人员都是严格按照量化的指标去做的,到年终的时候,考核结果全部是优秀。但是,在过程当中,也可能是,客服人员对客户态度不友好,或者业务不熟练,使得客户对公司产生不好的印象,而导致客户流失。

  过于强调目标的规划性

  企业在绩效计划制定时总是希望把所有考核的东西都考虑进去,然后遵照执行,认为这样是最为公平的,而且企业可以对工作进行把控。但是实际工作中,有计划但更有变化,目标无法弹性设计时,往往会使员工不去做额外的努力。

  以某企业为例,企业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绩效考核办法。目标也是层层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其中要求销售部门下订单必须留出60天的生产期,因为按公司实际情况,交货期最少也要60天。一天,销售部门接了一个紧急的订单,交货期只有50天,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如果不接单对企业的影响会很大。可在订单评估时,生产部和采购部说什么也不同意接这个订单,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公司有制度,二是确实有实际困难,如果做不到还会被扣分。闹到最后,总经理出面,答应这个订单不列入考核之后,各部门才同意了接下订单,最终生产部通过极大的努力,后来也按时完成了订单。

  过分强调目标到人

  过于强调目标分解到个人,就容易导致削弱协作文化,使夹缝中的工作无法实现,集体智慧难以发挥作用。

  曾经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专注于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会让人们不愿意帮助他人。同样,如果人们专注于自己的某一目标,就可能会减少目标范围外的行为,例如帮助同事,最终影响协作。而且全球协作大背景下,企业内部更是分工协作形式完成工作,即使是对个人能力要求极高的研发设计人员,也更多的需要团队协作实现任务,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如果企业过于强调目标要到个人,所谓的多劳多得一定要严格体现在员工的每项工作中,而较少考虑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工作,或者说通过集体而不是个人更能够高效高质完成的工作,或者是夹缝中的工作,就很容易出现个人绩效高而整体绩效低的现象。比如说团队研发的工作,可能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的角度或者是分配给自己的工作的角度进行高质量的设计,但是整个团队面向的问题不一定是通过每个人的集合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相互之间碰撞,最终实现“性价比”的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