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HR实战 > 人力资源管理的下一站是无边界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的下一站是无边界组织?

发布时间:2017-07-23编辑:lqy

  【圆桌背景】

  当前,企业的外部战略环境迅速变化,倒逼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相应的模式创新。旧的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逻辑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一个个有悖于传统的理念被实践者和学者们提出,甚至连拉姆查兰这样的管理大师都提出了“分拆人力资源部”。毫无疑问,组织正在经历一次大规模的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正处于“变局”之中,但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却似乎存在诸多分歧。一部分人主张“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的变化都是幻象;另一部分人主张“天已变,道亦变”,竞争的规则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自我颠覆。冲突的声音越来越多,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景越是扑朔迷离。

  可以明确的是,早一天梳理清楚这个问题,组织就能早一天实现转型,早一天奔赴未来。鉴于此,我们拟邀请五名国内顶级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相聚圆桌,共同探讨若干主题,为实践界出谋划策,正本清源。这五名学者从老、中、青三代学者中选出,他们不仅仅是在书斋做学问,也长期深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说都是有理论、接地气的“跨界人”。

  【嘉宾介绍】(按照年龄排序)

  赵——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陈春花,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南理工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韩树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北大1898咖啡馆联合创始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辑部主任。

  穆——穆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海尔商业模式内容产业化项目策划人,人力资源第一原创新媒体“环球人力资源智库(GHR)”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

  【对谈实录】

  ——无边界组织缘起

  主持人:当前,无边界组织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不同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去中心化”、“去掉中层”、“把决策权交给一线”的举措,实质似乎都是要打造无边界组织。各位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赵:无边界意味着是在基本边界的基础上突破边界之间的隔阂,防止边界阻碍组织信息的传播以及命令的执行,其目的是为了让企业能够像有机体一样灵活地运作。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性日益增强,企业越来越需要更加灵活的运作与管理方式。

  陈:对,今天的技术与环境变化的确是企业组织转型的原因。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沟通与人际合作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同时也使得个人拥有更大的主动性;而环境变化使得组织外部与组织内部的壁垒被打破,组织无法再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运行。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需要为个体创造柔性化的组织平台,需要设计更加扁平化的结构,让个体可以获得更有效的信息,更多的授权,以及更快速的决策效率。这意味着组织需要有好的信息平台,有效的沟通,以及承担责任以及自律的文化,这些都是让组织更加扁平的基础条件。

  彭:组织将变得更简洁、更轻便、更快速、更灵活、更强大,其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组织的中心真正移到客户价值导向。它其实代表组织它在当前的这样一种条件下,需要变的更扁平,更贴近市场,具有灵活性,需要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更快,需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体验价值。正因为这样,从组织的角度来讲,才会出现所谓的价值创造无所不在的无边界组织,“人人都是CEO”的去中心化组织,威权来自最贴近客户的底层的去威权化组织。

  韩:组织变革本质上是回应时代变迁和商业环境变化的挑战,围绕的核心问题是组织效率和交易成本。适应能力永远是企业能力的核心,随着商业环境变化的加速,只有更快速的变化、转型、适应的组织才会有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因时而变对组织来说极为重要,而且永远在路上,这就是为什么任正非充满危机感,对成功视而不见,大谈华为的“冬天”。同时,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也大大提高了信息对称性和沟通便捷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组织变革转型并采用更有效率的模式提供了条件。组织的扁平化、去中心、无边界,实际上是组织对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的适应策略,也是应对大企业病的一剂良方,能够提升组织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穆:各位专家都提到了当前组织转型的必要性。在我看来,无边界组织的潮流一定是互联网商业环境倒逼出来的。工业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一个高层权威来统领科层,通过规模生产获取收益。因为那个市场的资源是稀缺的,需求是统一去个性的,消费者也没有购买力为个性化定制支付高溢价。所以,企业只要按照埋头生产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生产到用户)逻辑整合资源生产出标准化产品,基本上就可以获得出货。但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规模经济让位于范围经济,我们不在需要高层权威,而是需要像彭教授建议那种底层权威。这种权威直接对接市场,和用户交互,获得生产的信息,再快速组织货源,甚至生产,这是抬头看路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用户到生产)逻辑。这个时代已经是丰饶经济的时代,用户也越来越有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有购买力,所以,迎合市场需求就活,还能活的很好;藐视市场需求就死,还会死得很惨。

  在必要性之外,我想要强调一下组织转型的可能性。无边界组织因为“模块化生产网络”、“互联网技术”和“创客崛起”三个原因成为了可能。

  一是“模块化生产网络”。这是将一个产品切分为若干个产品模块,而后再由不同的组织、团队,甚至个人去承接不同的产品模块生产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任何的生产力都可以进入生产结构中,产品创新和生产变成了一个社会化协作模式。为什么这些生产力可以自由进入,因为产品模块之间界面很清晰,各股生产力不在一个企业里,但做买卖半成品模块的生意仍然很方便,交易成本相当低。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