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HR实战 > HR管理中,“仁”如何理解

HR管理中,“仁”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7-05-18编辑:

    有句俗话说:半部《论语》持天下。《论语》的价值到底有何等重要?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研究它,它能给人带来什么呢?这要从《论语》的出身说起,《论语》代表了儒家思想,是孔学上的圣经,仅从文字上面理解,令人感觉满篇不是格言就是警句,了了数语,从中国走过的历史进程观,孔子思想的影响之深不是几句格言而能做到的,因而我们在想了解孔子时,必须走进其思想深处,否则对孔子的了解也只能是半瓶子一样。其实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有其产生的背景,或许是他的门人在编纂《论语》时,只是精选了孔子的精粹语录,而且文句散乱,因而要想真正读懂《论语》,还是要与《孟子》、《礼记》等书一起读方能从思想体系的角度来充分理解孔子何以有如此的威望及历史影响,否则一定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孟子是对儒家学说进行发扬光大,只有孟子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的真传,为什么如此讲呢?因为孟子师从子思,而子思又是曾子的弟子。孔氏早期的门人都从孔子处或多或少学习了一些儒家知识,因为每人的资质禀赋有所不同。后来,众弟子散居各国,每人均是传授自己所擅长的一部分,对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传授自己所知的儒家思想,已非面而仅是点而已,唯有孟子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真正的诠释,也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这从《孟子》的内容可体现出来,《孟子》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章,就其文字篇幅来看,比《论语》要厚得多。每章长论都气势如虹,每个段落均字字如珠,精彩之处巧夺天工,令研究其的学者抚字长叹。

    读《论语》与读其它历史书籍不一样,它的文字没有连,有些文字是夫子的自述,有些文字是夫子与学生弟子们的诙谐对白,有些文字是反映孔子的机智和智慧的,有些文字是反映孔子的感情和艺术生活等,在此,我不再班门弄斧,仅是谈一些感受而已。因而,在读《论语》时,要细细品味,需要读者的凝神苦思,读者若是懒惰,仅凭作者没完没了的陈述去了解,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每个人的背景和社会阅历都有所不同,而《论语》的诞生又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因而对于《论语》的孔子言语一定要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去验证,才能真正有所得。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模式已大相径庭,古代人读书自孩童起就开始背四书五经,孰诵《论语》,虽不解其意,但意在成年后再将其作为智慧源泉而已。当然这与时下家长们让孩子背些古诗词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但却本质上完全不同,今天已不再是八股文的时代了,学习文化知识也不是仅为“帝王”一人服务,现在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长足而学习。

    谈了那么多,还回到本经上来。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可找到相关记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夫子为次,招摇过人。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在《论语中》并未提及以上文字所描写之埸面,仅是片言只语,非常抽象。若能知道抽象文字产生的背景,对我们读《论语》将会帮助不少。

    其实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但究竟什么是“仁”呢?很多学术大家作了不同解释,但笔者认为不足以全面理解“仁。”充其量算作是“窥”吧。我比较赞同文学大家林语堂先生对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理解,“关于仁,孔子有极精极高的涵义,除去他的两个弟子及三个历史外,他是绝不肯以仁轻予许可的。有时有人问他某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八九他不肯以此字称呼当世的人,……人就是人的标准,所谓推己及人是也。”

    是啊,人的标准就是人,“仁”字的结构也表明“人”即是“二人”,二人我们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